返回網站
返回網站

清涼月老師獨家解讀《永嘉大師證道歌》修行密碼第01講

· 經典解讀

你是否想過,佛法修行並非玄之又玄的空中樓閣,而是直指人心的生命覺醒之路?永嘉大師《證道歌》以雷霆之勢,道破千年禪門心髓——"絕學無為閑道人,不除妄想不求真"。清涼月老師以30年實修經驗逐句解析,帶你穿透文字迷霧:原來"無明實性即佛性"不是哲理,而是每個念頭背後的真相;"幻化空身即法身"不是比喻,而是身心與宇宙共振的密鑰。133期連載,從"不念苦樂即正念"的日常覺察,到"彈指圓成八萬門"的頓悟秘鑰,拆解修行誤區,還原禪宗"不立文字,直了成佛"的鮮活智慧。這裏沒有玄學,只有實證;不談來世,專注當下。當佛法照進現實,煩惱即是菩提,生死本自涅槃——你準備好揭開生命最底層的秘密了嗎?

第一講:絕學無為閑道人

內容提要

《永嘉大師證道歌》開篇即拋出震撼命題:

「絕學無為閑道人,不除妄想不求真」

——這是修行者夢寐以求的終極境界,亦是禪宗與淨土宗殊途同歸的密鑰。

核心解碼:何為「絕學無為閑道人」?

1.「絕學」≠ 不學

如來藏狀態是「無學位」,如同魚在水中不知水——

修行不是向外求法,而是回歸本心。

初期需「照著做」(如持戒、打坐),最終連「做」的痕跡也消融。

2.「無為」非消極

不是「不為」,而是無法起心動念的天然狀態。

如冰融化成水,煩惱不再有立足之地。

3.「閑道人」的深意

定中仍需「除妄想」,而如來藏是「無事可做」的圓滿。

妄念如浮雲,自來自去,心如明鏡臺,不染纖塵。

禪淨之爭的終極答案

永嘉大師一錘定音:

> 「若能證到此境界,瞬間見彌陀,瞬間到淨土!」

- 禪宗密意:直指人心,見性成佛。

- 淨土真諦:心淨則土淨,極樂世界不在他方。

- 破除派系執念:一流大師眼中,佛法本無高下,見道即合一。

下一講預告

「無明實性即佛性,幻化空身即法身」

——揭開煩惱與菩提、肉身與法身的真相。

講座原文

001. 絕學無為閑道人,不除妄想不求真。

“絕學”就是不學,無學位。無學位這個境界如來藏狀態,在這個狀態不存在學與不學的。學佛的過程,有一個從形似到這個神似的過程,也就是先是這樣照著做的。因為學佛,其實沒什麼可學的,就是怎麼樣心相應。但是剛開始無法心相應,所以就先從這個相上。然後慢慢的一個形似,漸漸過渡到神似,於是最後就回歸到如來藏的狀態。

那麼,到如來藏狀態因為你處於那種境界,他就不存在學與不學的,因為什麼?已經學成了,已經回到這種狀態了。在這種狀態就沒有個作意。那這個學,他就有一個一開始的時候,你要這樣學。因為在平時狀態生氣呀,喜歡呀。這些人世間的這些恩愛情仇,他都能發起作用,但是你又知道如來藏狀態,這些是發不起作用的,所以你怎麼樣?你也克制呀。當你覺得自己生氣的時候,不要生氣。但這都是造作的。

如來藏狀態他不是這樣,他根本沒有這種壓的觀念,而是他想去體驗生氣,他也根本就不可能。所以他是“絕學”,是絕學的,是無為的。這個“無為”,並不是我們平時人說的為而無為。這個事情來了,煩惱來了,為而無為。當你覺得你要無為的時候,那其實已沾染了。事實上如來藏狀態,根本不是這樣,他不是刻意無為,而是沒法有為,恰好是相反的。在如來藏狀態那種無為,是沒法有為的意思,沒法有所作為的意思,沒法發起作用的意思,沒法生氣的意思,就是無生法忍。根本就沒法生氣,不存在說我要忍這個生氣。所以這就是“絕學無為”,這個無為和咱們一般人的無為是不一回事的。

“閑道人”,“閑”在這種情況下根本就沒事可做。在如來藏的狀態,不存在我要克服某些事情,我要壓制某些事情,實在是這些事情根本就發不起作用。所以咱們平時在實證中,一直是很忙的,不是“閑道人”,是忙道人。就是在定中也是這樣的。定中,心也是一直很忙的,一點都閑不下來,為什麼?

因為這個念頭過一段時間,他還會起。這些念頭直接就干擾你。所以定中的人一直就是忙,忙著解決這些問題,就這樣。因為這些忙,一定要想辦法解決,所以就出現了很多很多的定境,定的境界是很多的。有的住於無想,有的住於空,有的住於無,等等,很多很多境界。因為你的觀不同,所以就住於不同的境界,有的住於光,等等。所以這個就是定中的情況,他不一樣。

那麼在如來藏狀態,他是真正的閑,一個“閑”字就把他說完了。

“閑道人”,“道人”並不完全是指道家的。因為咱們是佛家剛從國外引進來的時候。人們也不理解這個究竟是什麼?於是佛家就借用了一個“道”字。因為道家是本地產的,所以人們比較容易理解,就用了一個“道人”。其實在這裏“道人”,指的是佛家的這一個。

“不除妄想不求真”,這句話也是在一個層次。第一個階段是在欲界定這個地方不除妄想,因為平時咱們都是除妄想的、斷妄想的,不能讓他妄想起來,斷這個邏輯思維狀態的。那麼,在欲界定這個地方,念頭出現了,他自然就消失了,不需要你加入任何觀念,他自然會消失的。所以這個就是不斷妄想。

如果你加入了一個斷妄想的觀念,該怎麼樣?那就直接進入定中了,因為定中就是在斷妄想的。斷妄想的根本目的是什麼?是要住於一種境界,住於哪種境界?住於沒有念頭的境界。也就是住於我所執。這就是“除妄想”的結果。

“不求真”,“求真”,就是追求一種境界。怎樣求真?比如說他求空、求無。因為他要解決這個問題,他要追求,有所求。他知道如來藏在這樣的狀態是沒法生氣,沒法其他的東西,無住。所以他求無住,求無我,這樣他用求,他不是能求來的。

所以“除妄想”和“求真”,都讓我們的心有所住。住於具體的觀察對象,住於具體的所執,心住於一些觀念。在這個地方,心住於一些觀念。

所以“不除妄想不求真”,他既指的是欲界定這個地方,你認為他不好,就舍;你認為人家那件事不對,那件事是惡的,所以你就舍;你認為這個是善事,你趕緊抓緊就去做,就有取捨。

取捨的心建立的前提是什麼?也是執著。冤親是什麼?也是喜歡、厭惡發起現行,憎愛等等,通通都是這樣的。並名邪念,不念苦樂。為什麼不念苦樂?苦的境界,同樣的發不起這樣的作用,也就是諸佛是地獄照樣去的。你說諸佛成佛到哪里去?東家做驢,西家做馬。地獄道照樣去的,鬼道照樣去的,但是這些境界通通發不起這樣的作用。

也就在諸佛的境界,你罵他,你愛他,那通通都是一回事。他不會因為你喜歡他,你恭敬他,他就給你辦好事等等。他不認為你罵他,他就給你辦壞事,不是這樣的。無論你喜歡厭惡,無論你罵他還是怎麼樣,他通通都給你辦好事。

他辦好事,他又不會說,我起到一個心,我辦好事應該辦的這樣好,沒這回事的。他僅僅就是一個大悲心,無論任何人,他都是這樣的。所以不念苦樂等,即名正念。

所以這個就是咱們談這麼多,你可以看得到,就是所有這一切必須證,證不到的時候,你就不知道他在說什麼的,根本就不知道他是究竟在談什麼的。

所以佛教就是這樣,現在這種思維狀態,像在水裏面一個從小就出生在水裏面的魚,給他談這個天空的情況,無論怎樣談,他根本就不知道這個天空究竟是怎麼回事。所以這個就是必須去證。證到了,你才知道那個雄鷹為什麼在天上飛,你不能把他叫做在天上遊。如果從魚的角度來看的話,那個鷹是在水裏遊的,因為他從水中看他的,那個雄鷹和他一個境界。(清涼月老師)

上一篇
清凉月老师解《六祖坛经》:两首诗两条道路两种结果
下一篇
清涼月老師獨家解讀《永嘉大師證道歌》修行密碼第02講
 返回網站
Cookie的使用
我們使用cookie來改善瀏覽體驗、保證安全性和資料收集。一旦點擊接受,就表示你接受這些用於廣告和分析的cookie。你可以隨時更改你的cookie設定。 了解更多
全部接受
設定
全部拒絕
Cookie 設定
必要的Cookies
這些cookies支援安全性、網路管理和可訪問性等核心功能。這些cookies無法關閉。
分析性Cookies
這些cookies幫助我們更了解訪客與我們網站的互動情況,並幫助我們發現錯誤。
偏好的Cookies
這些cookies允許網站記住你的選擇,以提升功能性與個人化。
儲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