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當前思維狀態的構成:思維本體和思維內容
我們當前這種思維狀態的思維,有思維本體和思維內容,也就是有觀察者和觀察對象這兩部分構成,用佛教的話說就是能觀和所觀構成,有能所兩個要素構成。
在觀心中,我們知道通過觀心是破壞這兩個構成要素,也就是說,我們不隨著觀察內容、不隨著念頭走。當然在觀心這種方法中,念頭就是我們的觀察對象,但是觀察對象有時候不僅僅是念頭,還包括物質方面的,因為心物是一體的。我們在佛法中說,一切物質現象都是唯識所變,也就是說,是思維的一種變現,心物是一體的。因此我們在觀物質境界的時候,也就是我們在覺知到自己在觀物質境界,那麼這同樣是屬於觀心。
二、放鬆在本質上屬於觀心
放鬆也正是這樣的,我們發現身體哪個部位緊張,觀到這個部位緊張,那麼它馬上就能夠放鬆了。所以從放鬆它的實質、它的本質來講,也屬於觀心。
我們在實證中往往總是把觀心狹義化,認為觀心就是觀念頭,那是你把觀察對象狹義化了。觀心的本質是觀察思維的行為、思維的現象,是觀察觀察對象。所以,我們一定要瞭解,放鬆在本質上,它仍然屬於觀心。
觀心這種方法在實證中它屬於“破”的方法,不是“立”的方法,我們在《思維本體學基礎理論》裏面,方法論那一節談到,佛教實證的一對方法就是“破”和“立”,觀心屬於“破”,“破壞”某種思維現象,然後證入一個更高的狀態,那麼放鬆正是屬於“破”的,它是屬於觀心的。
三、放鬆的兩種結果:住於思維本體和住於思維內容
所以通過放鬆這種方法,我們持續地放鬆、放下,那麼我們最終將住於思維本體,這是放鬆得到的其中一個結果。也就是這種方法你始終這樣去用的話,在觀的過程中,逐漸、逐漸你將安住於思維本體。
那麼,放鬆還有一種結果,就是放鬆能得到一種美好的體驗,比如說在放鬆的過程,你能得到靜、得到專注、得到那種很強的光感等等,也就是在放鬆中能得到很多的境界。如果你跟著這些境界走,那麼你將證入欲界定、禪定,或者一般的靜。這就是放鬆它的兩種結果。
我們一定要掌握放鬆的這兩種結果。其中一種結果就是住於思維本體,另一種結果就是住於思維內容。
四、科學掌握觀心的本質
觀心,我們需要瞭解的就是,舉例來說,我們平時都瞭解、看過一些公案,知道一種方法就是什麼,叫做“看山不是山,看水不是水”,還有一個是“觀音法門”,這統統都屬於廣義的觀心,都屬於觀心,實質上都是觀心,因為什麼?它們都是在這思維的兩個構成要素上用功的。觀心正是為了破除思維的這兩個構成要素。我們一定要抓住觀心的本質,抓住本質之後,你的實證將是非常非常活潑的;抓不住本質,你的實證將沒法進行。
比如說,很多人觀心,他僅僅把觀心局限為觀念頭。那麼在觀念頭的過程中,逐漸、逐漸他發現沒有念頭,沒法觀了,觀不下去了,這就是把觀心比較狹義化了。那麼在觀心的過程中,念頭你覺得沒法觀的時候,那麼這時候你還能夠觀察到身體的覺受,再繼續觀察身體覺受,直到身體覺受也觀完了,身體覺受也觀的完全沒有了,身空了,那麼這時候你的專注力是非常強,這時候念頭它又重新處於活潑狀態,這時候再觀念頭。
如果在觀身體覺受過程中,身體覺受也沒有了,但是你的專注力並不是非常強,也有這種情況的,身體覺受相對比較模糊,但是這時候你還能夠外界的聲音,外界的一切的這些變化的音響,這時候你也可以以外界的聲音作為觀察對象去觀,這就相當於咱們說的是“觀音法門”。
這就是說,觀心的本質如果你掌握得非常好,那麼觀心是非常活潑的、非常好掌握的,很容易就觀下去的。我們之所以有時候覺得觀心特別難,那是因為你把觀心狹義化了,你把它定義為觀念頭。所以,在這裏我們對任何一種方法,一定要從本質上去去掌握,而不要以自己主觀的觀念去定義某種方法。我們對某種方法的定義是嚴格按照咱們說的科學的要求去定義,也就是說必須抓住本質,不能僅僅停留在一個表面現象。
只要我們能夠把觀心進行科學的定義,你就發現放鬆、觀音法門,還是觀外面的景物,就是“看山不是山,看水不是水”等等,這些從本質上統統都屬於觀心。
五、高度重視放鬆,不要把放鬆當作一個很次要的法門
那麼放鬆和觀心它們之間的關係咱們談了之後,你就應該高度地重視放鬆,不要把放鬆當作一個很次要的法門。同時,你應該注意,放鬆會得到兩種結果,如果你是為了回歸如來藏的,為了開悟的,你就一定要防止自己住於放鬆的結果、放鬆的內容,放鬆產生的一個美好的境界,一定不要讓自己跟著美好的境界走,及時覺知自己在體驗美好的境界,比如說,放鬆你得到靜了,這時候你就知道,“噢,你得到靜了”,及時覺知自己在體驗這個靜,而不是去體驗靜的美好。一旦你體驗靜的美好,那你就跟著思維內容走了,你將不可能回歸如來藏了。
如果在放鬆的過程中,你得到了光,比如說,鼻端生白,或者身體氣機的反應,等等,你得到這些境界之後,你馬上知道自己在觀到這些境界,而不是去跟著這些境界走,不是被路途的風光拉走。只要你能及時覺知到這些境界,及時覺知到自己是否被這些境界拉走,那麼這樣,你將始終安住於思維本體。
所以,在放鬆的過程中,根據我們的要求、我們的目的是要回歸如來藏的,所以我們要及時防止被放鬆所得到的那種美好的境界拉走。(清涼月老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