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網站
返回網站

清涼月老師答疑22

煩惱重、妄想多如何實證?

· 學術交流

問:我們現在原理掌握了,但是就是觀不住,走神,昏沉,不得定。是因為我們的思維能力還跟不上得定的同志還是我們的身體條件還跟不上?或者是我們無量世積累的根器還不夠?"

清涼月老師:浪花具有海水的一切特徵,沒有什麼夠與不夠的,關鍵看你個人是不是真的努力的去做。

問:老師,我煩惱重,妄想多,覺得自己罪業深,修行有障礙?

清涼月老師:罪業深,什麼是罪業?你觀一下它,觀一下它什麼是罪業,它無非是浮雲,你執著於這個浮雲的時候,它真的就是真實的東西。

當你回歸如來藏的時候,那麼它就僅僅只是浮雲而已,所以就是,什麼事情你只要使用執著心,它就真的是一回事,你只要不使用執著心,破除了執著心,那麼它就跟真的就不是一回事了。

我們要瞭解,佛教的經典裏面,在弘法、談到佛法的時候,分為兩種去談的:一種是圓說,一種是權說。

為什麼要這樣,因為根據你的接受能力,因為佛教的教學,也是因人而教的,因材施教的,是根據受教育的對象去決定教學方式的,你沒有那樣大的根基就教給你小乘的方法,你有大乘這種根基就教給你菩薩道的這種方法。

你認識不到事物的真理的時候,就告訴你一些權巧的方法;你要能認識到真理的時候,就直指真心,見性成佛,根本就不跟你談這些權巧的方法,直接就真刀真槍地幹了。

所以就是你在接受佛法的時候,首先要判斷,你有多大的接受能力,佛教是對所有人談的,佛經裏是對所有人談的,你有多大的接受能力,你就只能接受佛經中的某種說法。

比如說你現在只是小乘的修行,小乘的發心,那麼你只能接受佛教裏面對小乘人講的那些權巧說法;你修行的是菩薩道,你有這樣的發心,你有這樣的深心,你再看佛經裏面,佛經講了那麼多,那麼你唯一的只對那個大乘的修行方法感興趣,其他的不感興趣。

你就是一個比較迷信的人,接受能力比較差,也就是各方面,你對真理的認識,往往不容易接受,那麼這時候你再看佛經到時候,你只能接受佛教佛經裏面權巧的說法,所以我們要瞭解,佛經是對所有人談的,能夠認識到哪種程度,哪是取決於你,取決於你的接受能力的。

所以你不要按照你自己的接受能力,然後讓別人也和你一樣,並不是這樣的。我們一定要瞭解,佛法是科學,佛經在談法的時候,它是把一切都講了,也就是任何人去修行實證,你在佛經裏一定能找到你的適應點,而你的適應點,也僅僅是適應你,對別人倒不至於。

要知道無論什麼法門總流程都是潛意識專注,原理首先要搞通,原理明白了,任何法門就知道在哪里如何用心了。

所以我們修行要瞭解一點就是,一切法門都是好的,沒有不好的,不要因為自己適應哪種法門,就認為只有自己那種法門是好的。

(清涼月老師實證理論班正在開課。歡迎有緣之人報名諮詢學習。)

上一篇
清涼月老師答疑21 疾病其實是你精進實證的善緣
下一篇
清涼月老師答疑23 你知道佛和神仙的區別嗎?
 返回網站
Cookie的使用
我們使用cookie來改善瀏覽體驗、保證安全性和資料收集。一旦點擊接受,就表示你接受這些用於廣告和分析的cookie。你可以隨時更改你的cookie設定。 了解更多
全部接受
設定
全部拒絕
Cookie 設定
必要的Cookies
這些cookies支援安全性、網路管理和可訪問性等核心功能。這些cookies無法關閉。
分析性Cookies
這些cookies幫助我們更了解訪客與我們網站的互動情況,並幫助我們發現錯誤。
偏好的Cookies
這些cookies允許網站記住你的選擇,以提升功能性與個人化。
儲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