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靈臺方寸山” 的身體意象:額頭的象徵邏輯
水簾洞雖然美好,但這種境界"靜"的成分比較大,在"選擇性思維"作用下容易產生"靜極生動",容易退失(死亡),因此還須進一步解決思維問題。為了進一步解決思維問題,孫悟空於是到"靈臺方寸山"中的"斜月三星洞"進修。
"靈臺方寸山"指的是額頭,"臺"在漢語裏指的是"高而平"的事物(如:建築等),我們額頭的形狀是高而平的。額頭並不是十分平的,而是微微鼓起,因此《西遊記》把額頭稱為"靈臺方寸山",又是"臺",又是"山",既像"臺",又像"山",這是對額頭最為準確形象的描述。所謂"靈",指的是我們的聰明程度能夠從額頭反映出來,比如:我們形容某人比較聰明,常常說這個人"天庭飽滿"。
當然也可以把靈臺理解為"頭",因為頭也是居於身體最高處,同時頭頂也是平的。不過整個頭部只有前額能夠反映"靈",因此把頭部理解為靈臺不甚恰切,而把前額理解為靈臺則能夠準確反映其實際意義。
二、“斜月三星洞” 的字形隱喻
靈臺方寸山從形態和尺寸兩個角度暗示我們其所代表的是前額,前額反映聰明,反映心,比如:"眉頭一皺計上心來",因此古人把二郎神的第三只眼畫在這裏,《西遊記》把"斜月三星洞"也建在這裏。
古代相術往往通過前額這個方寸之地推斷"心(智力)"是否聰明,把前額和心關聯起來,於是"方寸"又變為"心"的別名,俗話說"亂了方寸",這裏的"方寸"就是指"心"。總之,"方寸"指前額,為"心"之別名,不過從後面的"斜月三星洞"代表"心"這個度來看,作者不至於在同一個地方重複表述"心",那樣就顯得比較冗贅,因此可以判定作者是用"方寸"代表前額。
"斜月三星洞"指的是"心",因為"斜月三星"這個圖案和漢字"心"形似,故用"斜月三星"暗喻"心"。"斜月三星洞"是一個教學場所,用我們今天的話來說,"斜月三星洞"就是"思維學院",專門研究和解決思維科學領域的有關問題。
"斜月三星洞"中的導師是菩提祖師,"菩提"就是智慧,這裏的智慧指的是高級思維狀態的思維,並不是我們當前這種狀態的思維,我們人間的世智辯聰是稱不上智慧的,是無法叫作菩提的。
三、真正的智慧指的是思維根本狀態
《西遊記》中"菩提祖師"這個名稱是為了彰顯三教合一的指導思想。在佛教裏有須菩提這位修行人,他是佛陀十大弟子之一,被譽為"解空第一",智慧超人。在佛教經典裏,凡是談論智慧(高級思維)的地方,你總能看到須菩提,比如:《金剛經》等。這裏也是這樣,讓須此菩提這位 智慧超人的大修人做導師。
悟空在這位"解空第一"的導師引導下,自然能夠證悟空性。不過為了彰顯三教合一,而不是偏於某一教,《西遊記》把"須菩提"的名字隱去一個字,僅留"菩提"二字,這樣就不至於使人們把對《西遊記》的認識僅僅局限於佛教,更不會局限於佛教的某一經典。《西遊記》中菩提祖師用佛家的名字,道家的氣質打扮,儒家的行事思想也是提示我們《西遊記》的指導思想是三教合一,而不是偏於某一教。
由於沒有"菩提"這個人,因此菩提祖師不讓悟空對別人談及自己,於是在《西遊記》中,菩提祖師就成了一個真正的隱士。"隱士"恰是"無相"的別名,在佛教裏,"菩提"是如來藏的別名,而如來藏是"無相"的,因此菩提祖師不讓悟空對別人談及自己,只願做一個無名無相的隱士,這正是暗喻這裏的菩提祖師代表的是如來藏的智慧。事實上在佛教經典裏真正的智慧指的是如來藏(思維根本狀態),其他任何思維狀態都不能稱之為智慧。
正因為菩提祖師代表如來藏,因此菩提祖師給自己的徒弟排輩時用"廣大智慧、真如性海、穎悟圓覺"來表示,"廣大智慧、真如性海、穎悟圓覺"都是從不同角度解說如來藏。菩提祖師代表如來藏的智慧,因此能夠從如來藏角度,能夠從源頭認識各種修行法門。《西遊記》對"術""流""靜""動"等法門逐一論述,最後為悟空"說破根源",指出修行大道。菩提祖師所指出的修行之路也是三教合一的,如果從禪宗的角度講,悟空在斜月三星洞僅僅只是"明心",比如:書中寫到"須要見性明心,預先躲避"。僅僅明心是不夠的,還需要進一步修行,以後的取經正是進一步修行的過程。

四、根據"心物一體"的基本原理,"明心"後的進一步修行
根據"心物一體"的基本原理,"明心"後的進一步修行,我們可以借助物質進行修行,也就是可以通過調整物質狀態而調整思維狀態,這也是菩提祖師修行方法的指導思想。從物質角度的修行,悟空在菩提祖師這裏學會了筋斗雲,在雲上行走。這裏所謂的"雲"其實是一種氣機反應。微觀物質具有"氣"這種形態學特徵,在證人微觀物質狀態後,我們會體驗到"氣"這種覺受。在"氣"的作用下,你會有一種被抬舉起來的感覺,也就是具有騰雲駕霧飄飄欲仙的感覺。
注意這裏的"氣"仍然屬於"氣痞"的一種,還不是很"如意"的,因此悟空還有爬雲的感覺,還有勉強的感覺。真正的"氣"是非常如意的,在《西遊記》中用金箍棒表示,關於這種"氣(金箍棒)"我們後面還要詳述。無論是"氣痞"還是"金箍棒"所代表的"氣",它們都不是高級物質狀態,真正的高級物質狀態是"光",《西遊記》中只有在悟空獲得火眼金睛後才證入"光"這種高級物質狀態。"光"是一切可見物質的最高物質形態,高級物質能夠生成低級物質,因此證入"光"就能自由生成物質,《西遊記》中"火眼金睛"指的就是"光"這種物質狀態。"光"為天道基本特徵,因此"火眼金睛"只能在天道證得。到了"光"這個階段後,物質方面的修行也就結束了,欲界的修行也就結束了,接下來就完全是心性方面的修行,因此悟空將在五指山下等待唐僧和自己一起過兩界山。
五、高級思維狀態的核心“解決問題”
在菩提祖師正式傳法前,悟空在後山砍柴
、七吃爛桃、灶下無火等皆指修行。
"灶"指身體,"無火"為冷灶,指住於"靜"中;"靜"與"氣"對應,"氣滿不思食",故"冷灶"代表氣機充盈時的不思食現象;另一方面,"冷"代表"不暖",代表"無火","火"與"光"對應,"無火"即"無光",說明此時悟空沒有證入"光"這個物質層次。"後山砍柴"指破散亂;桃為木,木生火,火性暖,吃桃即得暖,這是氣機運行中的一種反應,七吃爛桃是指道家對氣機運行階段的一種描述。"氣"這種物質狀態與"靜"這種思維狀態相應,悟空這一階段的修行偏於靜。靜是修行的基礎,但如果始終在靜中,則不利於修行,因此後來在菩提祖師傳法後,悟空不僅沒有沉迷於靜中,反而能夠在此基礎上很快獲得顯著進步。
筋斗雲:悟空一個筋斗十萬八千里,這裏的"十萬八千"不僅僅是一個距離觀念,也指"十惡八邪"。由於筋斗雲指的是"氣",因此只要我們能證人"氣"這個狀態,基本就能伏下"十惡八邪"這些不良習氣。這是因為"十惡八邪"這些思維現象是和"身體的宏觀物質狀態"緊密關聯的,根據"心物一體"的基本原理,在我們證入"氣"這種物質狀態後,自然就能伏下這些不良現象了。
悟空在斜月三星洞修行時,從菩提祖師那裏學會了一個修行原則,兩個修行禁忌:1.一個修行原則:那就是身修和心修交替進行,從物質和思維兩個方面同時修行,交叉進行。菩提祖師告訴悟空在身體(物質)方面修行時會遇到幾個容易出現的偏差,文中寫道:……陰火,自本身湧泉穴下燒起,直透泥洹宮,五臟成灰,四肢皆朽","……風……,自鹵門中吹入六腑,過丹田,穿九竅,骨肉消疏,其身自解",對於這些問題,"須要明心見性,預先躲藏"。這就告訴我們,身體(物質)方面的修行容易出現問題,不過只要我們能夠證入更為高級的思維狀態就能解決這些問題,為什麼呢?
我們知道這些問題都是物質方面的問題,而物質是"觀察與被觀察"關係的描述,"觀察與被觀察"關係建立在"選擇性思維"基礎上,由此可見一切物質都是與"選擇性思維"對應的,而高級思維狀態是沒有"選擇性思維"這種思維功能的,比如:高級禪定和如來藏都沒有"選擇性思維",這樣高級思維狀態就沒有物質,自然不會有物質方面的問題,因此只要我們能夠從思維方面進行實證,只要我們能夠證人高級思維狀態,就能不使用身體,不使用物質,這樣就不會受物質的局限,就不會產生問題,身體(物質)方面的各種問題就會自動解決。注意這裏的物質指的是有形可見的物質,因此沒有物質並不等於沒有能量,心物是一體的,只要有思維就一定有與之對應的能量。
為什麼不使用身體(物質),這些問題就能自動解決呢?這是因為身體(物質)是這個物質世界的一個普通物質體,具有一定客觀性,具有其自身所特有的客觀運作規律,而我們在使用時是帶有很大主觀隨意性的,這就勢必對該物質體造成破壞,從而產生很多問題,因此只要我們不使用它,不干擾它,身體(物質)自身具有的運作規律就會重新進入良性運作狀態,這樣問題就會自動解決。是根本錯誤的。
魔王不懂以上兩個問題,死守"水髒洞",這不是修行,而是"混世",混修行,與真正的修行差之甚遠。被悟空燒了洞窟指的是水火既濟,破除宏觀物質狀態。在現實中,我們很多修行人都是在身體宏觀物質狀態上用功的,這種修行都是在混世混修行的。
剿滅混世魔王,說明悟空已經找到了修行的根本,這個根本是"心",而不是有形可見的物質,有形可見的物質僅僅是我們在進行思維方面實證時所借助的一個工具。另一方面,即使在物質方面的實證中,我們也必須在微觀物質方面進行實證,而不能執著在混世魔王所代表的身體宏觀物質狀態方面。
六、"意識"和"潛意識"融合為"潛意識專注"。
《西遊記》為了防止我們在修行中走錯路,在以後唐僧取經過程中的很多地方還逐一詳談了修行中的各種常見問題。
另外,《西遊記》中經常提到水火既濟、陰陽交融,這是指什麼?我們當前這種狀態具有"意識"和"潛意識"兩種思維狀態,具有"選擇性注意"和"普遍性留意"兩種思維功能,"水火、陰陽"這些概念是祖國傳統文化的一種模型化研究方法,它把我們當前思維狀態的基本現象套人這個模型,其中"意識"和"選擇性注意"是"火",屬於"陽",而"潛意識"和"普遍性留意"建立在"靜"的基礎上,屬於"水",屬於"陰"。所謂的水火既濟、陰陽交融指的是在實證中把"選擇性注意"和"普遍性留意"融合為"普遍性專注",把"意識"和"潛意識"融合為同一種思維功能,融合為"潛意識專注"。
悟空是首先證入水簾洞,然後才進一步在斜月三星洞明心見性證入如來藏(思維根本狀態)的,而不是像我們很多人那樣還沒有證入水簾洞就妄圖直接明心見性證人如來藏。這裏面有什麼深意呢?悟空進入水簾洞時沒有傷著身體,說明悟空已經擺脫了身體宏觀物質狀態的困擾,水簾洞中的傢俱全部由石頭做成以及鐵板橋等也說明了這一點。這是非常關鍵的,因為身體宏觀物質狀態和相續性思維對應,只要我們還在使用身體宏觀物質狀態,就絕對不可能證人如來藏,因為證人如來藏的前提是住於思維本體,而住於思維本體是必須斷相續性思維的,是必須破除身體宏觀物質狀態方面的覺受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