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網站
返回網站

實證中我們該如何對待走神

学员分享

· 基礎理論

根據清涼月老師的原理,克服實證中的“走神”需從思維狀態的本質入手,通過調整意識與潛意識的關係、培養覺知力及優化觀察對象等方法實現。以下是系統性解決方案:

一、走神的本質:意識與潛意識的失衡

老師指出,走神是“思維相續狀態”的典型表現——意識被動跟隨思維對象(雜念)流轉,脫離思維本體(覺知)。其根本原因在於:

1. 意識干擾潛意識:實證中過度依賴邏輯分析(意識主導),未能完成向潛意識專注的轉化。

2. 觀察對象缺乏吸引力:所選對象(如呼吸、畫面)未能契合當前思維狀態,無法形成持續專注。

3. 生活慣性未調整:日常散亂心(如刷新聞、多任務處理)強化了思維相續性,導致實證時慣性走神。

二、核心方法:完成“意識向潛意識”的轉化

1. 打瞌睡法(高頻微訓練)

原理:通過短暫閉眼放鬆,暗示大腦切換至潛意識模式,打破意識主導的慣性。

重點培養“放棄主動思考”的潛意識習慣,讓心閉關。

作用:降低思維頻率,為深層潛意識專注(入定)奠基。

2. 覺知力訓練:住於“思維的第一個念頭”

原理:思維本體等於根本狀態加抽象分別狀態的第一個念頭(“我”)。鎖定此念頭可截斷雜念相續。

走神即時標記:實證中一旦覺察走神,默念“我在走神”,不批判不追隨,自然回歸觀察對象。

關鍵:覺知本身即是思維本體,持續練習可穩固“能觀之心”。

3. 優化觀察對象:從“排斥”到“接納利用”

案例啟示:一位學員曾因排斥眉間“氣團”而走神,後轉為接納,觀察其慢動作移動,最終突破專注瓶頸。

根本處下手:高階者直接觀察“將動未動”的臨界狀態(如欲動之念),因其貼近定境界面。

吸引力原則:對象需引發本能興趣(如繪畫者,觀畫畫慢動作),避免機械執行。

4. 生活調整:破除“忙”態,培養柔軟心

“忙等於心亡”:高頻選擇性思維是走神根源。需簡化資訊輸入(如減少新聞流覽),建立“事忙心閑”模式,把心神安住在當下所做事情上。

三、柔軟心培養:

慈悲行動:無回報幫助他人,破除“我執”。

環境浸潤:接觸自然/藝術,喚醒與萬物一體感。

戒律守護:持五戒(尤其不妄語)減少思維擾動。

四、 三種“靜”的層次與走神關係

昏沉的靜:意識模糊(如淺睡),走神不自知 ,需避免。

清明的靜:意識清醒無專注 ,易被動走神 , 過渡階段 。

專注的靜:潛意識持續主導 ,走神可即時覺知並回歸 ,終極目標(入定基礎)。

上一篇
正解氣脈通暢與心智成熟
下一篇
再談入定(上)
 返回網站
Cookie的使用
我們使用cookie來改善瀏覽體驗、保證安全性和資料收集。一旦點擊接受,就表示你接受這些用於廣告和分析的cookie。你可以隨時更改你的cookie設定。 了解更多
全部接受
設定
全部拒絕
Cookie 設定
必要的Cookies
這些cookies支援安全性、網路管理和可訪問性等核心功能。這些cookies無法關閉。
分析性Cookies
這些cookies幫助我們更了解訪客與我們網站的互動情況,並幫助我們發現錯誤。
偏好的Cookies
這些cookies允許網站記住你的選擇,以提升功能性與個人化。
儲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