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當前思維狀態意識和潛意識融合為"潛意識專注"才能發現和掌握微觀物質
在傳統文化中,東海是最深的海,我們在給老人祝壽時總是以東海做比,希望老人"福如東海"。"水"代表"靜","海"代表很深的"靜","東海"自然就是代表極深極深的"靜"。當"靜"達到極深狀態的時候,就能證入真正的氣機狀態,我們可以稱之為"真氣"。注意本節悟空證得"真氣"時所使用的方法:
老猿告訴悟空,鐵板橋下的水直通東海龍宮,於是悟空從鐵板橋頭鑽入水中,進入東海龍宮。這個過程是在講解證得"真氣"的方法,"水簾洞"代表虛空,代表先天,"東海龍宮"代表下丹田,我們要把"選擇性注意"放在水簾洞,然後用"普遍性留意"覺照(覺知)下丹田。由於"普遍性留意"是一種潛意識思維功能,而潛意識是與身體微觀物質相應的,因此使用"普遍性留意"將使我們能夠發現"真氣"。"鑽"代表專注,我們在專注地看書時,會把書拉得越來越近,此時有一種鑽進去、融進去的感覺,因此《西遊記》往往用"鑽"代表專注,尤其用來代表"潛意識專注"。"潛意識專注"是和身體微觀物質相應的,因此只要能夠證入"潛意識專注",就能發現"真氣"。
"真氣"在形態學方面剛開始表現為黃豆樣大小的"氣團"。用"真氣"這個名稱可以和之前的氣機狀態進行區別,與"真氣"相比,前面的氣機狀態就是"假氣"了。我們應該怎樣理解氣機的不同狀態呢?"氣"是微觀物質,根據"心物一體"的基本原理,微觀物質是和"潛意識專注"對應的,我們必須把當前這種思維狀態的意識和潛意識融合為"潛意識專注"才能發現和掌握微觀物質。這種融合需要一個過程,在這個融合的過程中,潛意識逐漸佔據主導位置,逐漸發揮主導作用,於是微觀物質開始顯現。不過由於此時潛意識僅僅只是剛剛開始發揮主導作用,並沒有完全發揮主導作用,它仍然不時受到意識的干擾,因此這時候的微觀物質無法穩定地顯現,更無法深化,這樣就出現了一個過渡狀態。過渡狀態的微觀物質在形態學方面表現為"氣流"。
二、是不是從宏觀物質狀態向微觀物質狀態發展的過程中必須經歷"氣流"這個演變階段呢?
不是這樣的,如果我們的實證能夠一開始就側重於思維方面,並能夠在思維方面很快達到較高狀態,那麼我們將很快證入"氣團"這種真正的微觀物質狀態,是不需要經歷"氣流"這個演變過程的。不過絕大多數人並不能滿足這些條件,他們往往需要逐漸誘導,逐步深入,因此要經歷"氣流"這個演變過程。
在"氣流"這個演變階段,意識和潛意識並存,意識不斷干擾潛意識,如果此時意識對潛意識的干擾非常明顯,那麼"氣流"將表現為非常紊亂的走竄現象,這就是"氣機走竄",如果此時潛意識受到的干擾很少,那麼"氣流"將表現為循經絡運行的有序運動狀態。
"氣機走竄"和"循經絡運行"是氣流的兩種基本運動形式,前一種運動形式與"有意識散亂"緊密關聯,後一種運動形式受"潛意識散亂"影響較大。反過來,我們可以通過氣流的這兩種運動形式發現"有意識散亂"和"潛意識散亂",並進而破除這兩種散亂。其原理就是根據"心物一體"的基本理論,我們可以通過物質狀態的基本表現發現與之對應的思維方面的問題,從而順利解決思維方面的問題。
這個原理對破除"潛意識散亂"尤其具有非常重要的意義,因為"潛意識散亂"是很難直接發現的,是很難破除的,而對實證影響最大的就是"潛意識散亂",我們實證中的絕大多數問題都是"潛意識散亂"造成的。只要能夠破除"潛意識散亂",就能形成"潛意識專注",使氣流轉化為"氣團",因此氣流循經絡運行這個階段是非常重要的。我們將通過氣流循經絡運行中的異常表現及時發現和破除"潛意識散亂",順利實現意識和潛意識的融合。
悟空能夠進入水簾洞,正是因為氣流能夠循經絡有序運行。水簾洞中鐵板橋下的水直通東海,這句話指的是潛意識繼續深化。隨著潛意識的深化,氣流將與之相應地同步演變。怎樣演變呢?欲界是由"專注"和"靜"兩種成分構成的,氣流演變的過程也是"專注"逐漸強化的過程。在高度專注的時候,我們的注意力是高度集中的,根據"心物一體"的基本原理,這時候"氣流"將演化為"氣團"。
在"氣流"狀態,潛意識容易受到意識干擾,因此容易出問題,到了"氣團"狀態,意識和潛意識已經完全融合為"潛意識專注",這時候的境界非常美好,非常自由,完全能夠自主、自如,因此"金箍棒"又稱作"如意金箍棒",是非常如意的,能大能小。注意這裏的"如意"兩個字,在什麼情況下才能"如意"呢?很顯然,只有在"心物一體"的情況下才能如意,悟空把金箍棒藏於耳中、藏於身體中,這也是在向我們暗示此時悟空已經能夠和"氣"這種物質狀態保持"心物一體"了,已經能夠以"氣"作為身體了。
金箍棒又稱"定海神針",這是因為金箍棒指的是"真氣、元氣",我們這個世界的一切物質都是由這種"氣"生成的,它是宏觀物質世界能夠穩定、安定的基礎,因此是定海神針。這裏的"神"指的是"靈氣",也指"心物一體",而不是指我們通常的物質觀念,不是指毫無生機的冷冰冰死氣沉沉的物質。我們總認為物質是死氣沉沉的,是沒有生命的,這是根本錯誤的,因為心物是一體的,物質具有思維屬性,思維具有物質屬性。
凡人之息一晝夜一萬三千五百息,金箍棒重"一萬三千五百斤"指的是"一萬三千五百息",暗示這種"氣"是通過"觀呼吸"證得的。金箍棒"能大能小"正是"氣"所具有的一種功能,其根本原因在於心物是一體的,"氣"這種物質狀態能夠隨著思維的變化而同步變化。注意這裏的能大能小和氣流的大小變化是不一樣的,因為氣流是一種過渡狀態,在那種狀態散亂心還沒有完全排除,因此氣流容易隨著散亂心而變大直至消失於無形。在散亂心比較明顯的時候,即使你不希望氣流消散也是不可能的,因此氣流是不如意的,而"氣團"的能大能小就不存在這個問題,能夠如意地變大變小,所以金箍棒特指"氣團"這種物質狀態,而不是"氣流",這一點一定要注意。

三、我們應該怎樣認識"金箍棒"能夠放金光呢?
世界上唯一真實的東西是如來藏,我們可以把執著心力看作如來藏所產生的一種功能。執著心力是逐漸強化的,隨著執著心力的逐漸加強,將產生"選擇性思維"。隨著"選擇性思維"的形成,"觀察與被觀察"關係同步確立,這時候物質同步形成。由此可見,物質是執著心力的表現形式,是如來藏向我們當前這種狀態演變過程中所呈現出來的一種現象。在此演變過程中,在任何一個演變階段,都會產生很多特徵,"氣"也是這樣,"氣"是如來藏在向我們當前這種狀態演變過程中的某一階段所表現出來的一種形態學特徵,我們要注意在這個階段與"氣"這個特徵同時存在的還有其他特徵,比如:光、聲音等。正是由於"光"這個特徵與"氣"這個特徵同時存在,因此"金箍棒"能放金光,這也標誌著隨著"氣團"的形成,我們將很快證入"光"的世界。"光"的世界是天道境界,因此得了"金箍棒"之後,悟空才能進入天道。不過由於執著心力是不穩定的,具有很大波動性,因此任何物質境界都是不穩定的,即使是天道也如此,也是不穩定的,因此悟空會大鬧天宮。
在上面的論述中,我們可以看到"氣"是物質的一種特徵,而不是物質自身。但由於物質的這種形態學特徵最容易被我們發現,所以為了表述的方便,我們往往把"氣"這種形態學特徵當做物質本身,也就是我們習慣於用物質的形態學特徵命名該物質。對物質的這種命名是按照人們的直觀感覺進行命名的,這種命名最容易導致人們認為"氣"就是一種物質,並進一步導致人們盲目的追求"氣",比如"氣功"就是這樣,他們把"氣"當作真實的物質,當作最終的追求目標而盲目追求,結果導致出現很多問題。
注意這個階段的"光"是最低層次的光,也就是少光。光為金,少光即少金,因此金箍棒僅有金箍,還不是純金,仍然以鐵為主。鐵與金有何區別呢?在《西遊記》中,鐵指氣,金指純陽,指純粹的光,石頭則指能生鐵金的土,由此可見,石頭雖為土,卻是從土向鐵的過渡狀態,鐵則是從石向金的過渡狀態。在水簾洞中,雖然有鐵板橋,但畢竟以石為主,鐵較少,因此水簾洞實指剛剛得氣。剛剛得氣就能開天眼證入水簾洞,這是告訴我們,在所有神通中,天眼通最容易證得,即使剛剛證入"氣"這種狀態就能證得。事實正是這樣,很多人剛剛證入"氣"這種狀態即開天眼。到了金箍棒這個階段,我們已經能夠穩定得安住於"氣"這種狀態,因此能夠發現光。為什麼剛剛證入"氣"這種狀態就能開天眼呢?因為"氣"這個階段的微觀物質不僅具有"氣"這個特徵,而且具有"光"這個特徵,因此能夠開天眼。所謂的開天眼其實是指能夠發現和使用微觀物質的光學特徵。
四、從氣向光的過渡階段層級遞進追溯本源
從剛入水簾洞到這裏得金箍棒,這個過程是在描述"氣"這個階段的修行歷程:我們先證入"靜",在"靜"中我們將證入"氣"這種物質狀態;隨著"氣"這種狀態的進一步發展,我們將完全安住於"氣",和"氣"保持"心物一體",這時候我們將發現"氣"還具有"光"這個特徵。當我們證入"光"這個特徵後,在"向光"這個本能的作用下,我們將開始證入"光"這種物質狀態,將證人純粹的光(純陽)。天道的基礎是光,人間的基礎是氣,因此得金箍棒後,悟空將從人間進入天道。如果沒得金箍棒,雖然也能開天眼,但你所看到的仍然是人間境界,無法看到真正的天道,無法進入真正的天界。
這裏蘊含著什麼樣的原理呢?我們對某種物質的認識是先從它的某一特徵或某一功能認識的,隨後我們將全面認識該物質,這時候我們將發現該物質的其他特徵,而該物質的其他特徵是由更為高級的物質生成的,這樣我們就能通過該特徵證人更為高級的物質狀態。這裏正是這樣,身體覺受和功能(比如:呼吸)是由氣生成的,因此我們可以通過身體覺受或功能證人"氣"這種狀態(這是進入水簾洞);隨後我們將完全掌握"氣",全面認識"氣"(這是得金箍棒);全面認識"氣"後,我們將發現原來"氣"還具有"光"這個特徵,而"光"這個特徵是由更為高級的光(純陽、純粹的光)生成的,這樣我們就能通過"光"這個特徵證人完全的、純粹的光這種物質境界(天道)。
從以上論述我們可以看出,"氣"僅僅是如來藏向我們當前這種狀態演變過程中所表現出來的一種形態學特徵,因此我們不能把"氣"當作物質,當然也不能把"光"和"音"當作物質,而要在證入這些狀態後繼續實證,直到證人如來藏。由於"光"這種狀態是物質的最高形態,因此很多人把"光"稱作"元光",相應地他們把此時的"氣"和"音"稱作"元氣""母音"。"元"者"根本"也,他們認為證入這種狀態就證入了根本,就解決了根本問題,這是錯誤的,我們要從理論上認識和破除這種錯誤,只有這樣才不至於半途而廢,竹籃打水一場空。
在中醫學裏,水配屬於腎,耳為腎之外竅,腎主先天,金箍棒為深水所生,為先天一氣,故金箍棒能夠藏於耳中。腎為先天,為神,金箍棒為氣,金箍棒藏於耳中,即"煉氣還神"。

五、進階的物質形態轉化
悟空得到金棒後,又要來一副"金冠、金甲、雲履"披掛,"雲履"指腳下氣,"金冠、金甲"指"光",說明此時悟空處於從氣向光的過渡階段,而且此時光的成分越來越大。這一點比剛得金箍棒時的情況又有所進步,那時候以"鐵"為主,也就是以"氣"為主。
正因為此時以"光"為主,同時"披掛"是覆蓋全身的,因此此時身體的宏觀覺受已經完全消失,徹底進入微觀物質狀態。在這種情況下會出現﹣種現象,那就我們將感到完全被"氣或暖"包融,此時甚至會出現"酥暖"現象。身體的宏觀覺受性質屬陰,身體宏觀覺受的完全消失表明已經脫離群陰,所以悟空跳出水後身上沒有一點水濕。假若身體宏觀覺受沒有完全消失,那是一定會有水濕的,剛入水簾洞那段就是這樣。在剛入水簾洞那段,書中僅僅提到不傷著身體,但沒有提到不沾水濕,這說明《西遊記》的寫作是非常嚴謹的,是建立在嚴格的實證基礎上的。
從以上論述中你會發現,"氣"有時候為陽,有時候為陰,究竟是怎麼回事?在當前這種低級狀態,我們實證的目的是證入高級狀態,因此凡是向高級狀態發展的現象就是陽,反之則是陰。剛得"氣"時,"氣"就是"陽";由"氣"發展到"光"時,"氣"又屬於"陰"。這其實也屬於母子關係,母生子,母為陰,子為陽,"氣"有時候是"子",有時候是"母",因此陰陽屬性是不斷變化的。這種變化正是模型化研究和詳實化研究的一種不同之處,從這裏我們也可以看出,對《西遊記》的解讀必須以詳實化研究為主,模型化研究必須從屬於和服務於詳實化研究。
在陰陽理論中,陰和陽不但處於動態變化中,而且是互相轉化。為了更為深人地認識陰陽理論,接下來我們談一下"太極圖":

"太極圖"圖釋:
1.外圓:太極圖外周是一個圓,圓代表穩定、圓滿,同時圓的面積最大,因此圓也代表"勢大"。
2.圓內兩個陰陽魚:
顏色:兩個陰陽魚的顏色相反,且一個外張,一個內斂,指它們代表相反的兩個方面,代表相反的兩種作用力。
魚眼:魚眼的顏色和對立面的顏色相同,陰中有陽,陽中有陰,指任何事物中都包含著向相反方向轉化的因素。
魚眼在己方勢力最大的時候出現,說明在己方勢力最大的時候會產生向相反方轉化的因素,也就是此時向相反方轉化的因素會顯著地表現出來。
態勢:兩個陰陽魚在態勢方面是運動的,它表示任何事物都處於運動狀態,任何事物都是不斷變化的。
六、"暖"的演變以及"暖和氣的關聯性"
這裏還需要注意"暖"的演變以及"暖和氣的關聯性":
"暖"在覺受方面屬於對溫度的一種體驗,"氣"是對物質形態學特徵的體驗,對物質形態學的體驗在覺受方面屬於視覺方面的一種體驗,但在"氣"的低級狀態,並沒開天眼或雖然開天眼但卻不穩定,另一方面由於此時氣機很不穩定,因此"氣"的形態學特徵並不能馬上看到,而只能感覺到。在氣機穩定後,在"潛意識專注"形成後,我們將看到"氣"所表現出來的各種形態,後面將要談到的"人參果"就是這樣。
無論"暖"還是"氣機"都有一個演變過程,要想準確掌握其演變規律,必須掌握這兩種特徵的形成基礎:
"暖"和"氣"屬於"相續性思維"階段特有的兩種物質特徵,這個階段的物質和"專注的靜"相應。"專注"和"靜"這兩種成分所占比例是不斷變化的,其變化規律由"專注"決定。由於剛開始的專注事實上是指"選擇性注意"這種思維功能,因此"專注和靜"二者所占比例的演變是隨著"選擇性注意"的演變而演變的:
在"選擇性注意"不再發揮作用的時候,"普遍性留意"將發揮主導作用,這時候極容易形成"靜",與"靜"相應的是"氣"這個特徵,因此這時候我們將發現"氣",比如"觀呼吸"就是通過這個原理發現"氣"這個特徵的。"氣"具有很強吸引力,因此隨著"氣"的顯著化,"專注力"將越來越強,這時候就會形成"潛意識專注",這就是"凝神入氣穴"。注意這裏的"凝神"是一種"潛意識專注"狀態,而不是"有意識專注"。
當"選擇性注意"發揮顯著作用的時候,由於剛開始的"選擇性注意"是"有意識選擇性注意",這時候造作成分很大,因此會產生"燥熱"反應;隨著實證的逐步深入,造作成分越來越小,專注力越來越強,這時候"燥熱"開始向"暖"轉化;在"有意識選擇性專注"將完全轉化為"潛意識選擇性專注"的時候,我們將體驗到非常美好的完全包融的"暖",不過這時候身體輪廓感往往還若有若無,等"有意識選擇性專注"完全轉化為"潛意識選擇性專注"後,我們將體驗到"酥暖"。
我們要根據"暖"和"氣"這兩個特徵的演變原理靈活使用這兩個特徵進行實證。
七、"氣"是修行的基礎,那麼我們怎樣才能證入這種狀態呢?
從"水簾洞"到"金箍棒",都是在談"氣"這個問題,《西遊記》把這個問題放在全書開頭部分來談,因為"氣"是修行的基礎。為什麼是修行的基礎?因為它使我們擺脫了身體宏觀物質狀態的束縛。"身體的宏觀物質狀態"是和顯意識緊密關聯的,只要我們使用"身體的宏觀物質狀態",顯意識就一定處於高度活躍狀態,這將導致意識和潛意識無法融合為同一種思維功能。"氣"是一種我們比較敏感比較容易認識和掌握的物質狀態,因此我們能夠經常安住於這種物質狀態。"氣"這種物質狀態是和"潛意識專注"對應的,因此安住於"氣"這種物質狀態就是安住於"潛意識專注"狀態,就不容易退失,因此是實證的基礎。我們很多人往往感覺實證總是進進退退不穩定,其根本原因就在於沒有掌握"氣"這種物質狀態。
既然"氣"是修行的基礎,那麼我們怎樣才能證入這種狀態呢?根據"心物一體"的基本原理,我們的身體是和相續性思維對應的,相續性思維具有"動"和"靜"兩種狀態,"動"和"身體的宏觀物質狀態"對應,"靜"和"身體的微觀物質狀態(氣)"對應,因此要想證入"氣"這種物質狀態,我們必須在思維方面進入"靜"這種狀態。不僅如此,我們還必須結合身體覺受入靜,因為我們當前的各種身體覺受,從根本上說都是"氣"表現出來的一種功能,通過物質的功能我們能夠尋找到物質本身,因此一定要在入靜的同時體驗身體覺受,要在體驗身體覺受的過程中入靜,二者缺一不可。從這裏我們也可以看出,要想進入某種物質境界,我們必須滿足兩個條件:
一是在思維方面要證入與那種物質境界對應的思維狀態;
二是必須始終保持對那種物質境界某種特徵或功能的體驗和使用:
這兩個條件概括成一句話就是:要在體驗那種物質境界某種特徵和功能的過程中證人與之對應的思維狀態,這樣就能真正證入那種物質境界。
具體到"氣"這種物質來說,我們可以一邊體驗呼吸一邊體驗身體覺受,也就是體驗呼吸時身體的變化情況,這樣就能發現"氣"這種物質狀態,比如:我們可以體驗呼吸時腹部的起伏變化以及此時腹內微觀物質方面的變化情況。呼吸是一種潛意識現象,只要我們能夠專注地體驗呼吸,就能形成"潛意識專注",就能證入很深層次的"靜",就能發現與之對應的"氣"這種物質狀態。
很顯然,在這裏呼吸是一種工具,把這種工具和身體覺受結合,就能證入"氣"這種物質狀態。當然,如果我們把呼吸這個工具和更為高級的物質結合,就能證入更為高級的物質境界,比如:如果我們把呼吸和鼻前虛空結合,就能證入"鼻端生白"這種更為高級的物質狀態,也就是證入"光"的境界;如果我們把呼吸和深邃心境結合,通過呼吸的深細懸把深邃心境誘導出來,這樣就能證入比"光"更為高級的狀態。
"氣"能生成各種宏觀物質,證入"氣"這種狀態後,神通變化就能自然而然地生成,因此悟空證入"氣"這種物質狀態後就能獲得身外身,變出很多小猴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