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網站
返回網站

西遊記解讀第一編(7)悟空、八戒、沙僧等皆在蟠桃會上出事,這究竟是怎麼回事?

第七節蟠桃會

· 經典解讀

一、《西遊記》多次提到蟠桃會,而且悟空、八戒、沙僧等皆在蟠桃會上出事,這究竟是怎麼回事?為什麼要以"桃"來命名一場聚會呢?

"桃"與"子宮"形似,故以"桃"喻"子宮"。修行與子宮又有什麼關係呢?女為陰,子宮為陰中之陰,陰極生陽,故子宮能夠孕育嬰兒。嬰兒者純陽之體,道學極其重視"嬰兒",又稱之為赤子。中國傳統文化強調取類比象,認為形象相似則其性質相似、功能相似,比如:核桃似腦,故能補腦益智治療老年癡呆等腦性疾病。基於此,古人認為桃似子宮,子宮能夠孕育嬰兒,能夠生陽,那麼桃也就自然能夠生陽,故用桃來命名這場聚會。由此看來,蟠桃會即生陽會,是探討如何證得陽氣的。

蟠桃會由王母娘娘主持,而不是由玉皇大帝主持,這同樣是因為王母娘娘為群陰之首,為陰中之至陰,與桃具有同樣性質,同氣相求,故只能由王母娘娘主持,別人是沒這個資格的。

桃為陰中之陽,產於陰而出於陰,不為陰境所困,故古人認為桃能破除陰境,能辟邪。

"陰"者"靜"也,而"靜極"容易"生動",因此在陰極生陽的同時,也極容易靜極生動,導致退失下來,這就是悟空、八戒、沙僧等在蟠桃會上紛紛出事的根本原因,這也反過來證明蟠桃會是一個由"氣"到"光"的會,是一個由"靜"到"專注"的會,是一個不穩定的會。

二、悟空此時是在"氣"和"光"這兩種物質狀態之間進行實證

從實證中的具體況來說也是如此,我們剛開始的實證建立在"靜"基礎上,這種"靜"是一種完全在潛意識主導下的似有似無、若即若離的非清醒狀態。但證入高級狀態後,意識和潛意識完全融合為一體(潛意識專注),這時候頭腦高度清醒,極其靈敏,與之前完全相反。在這種落差極大的對比面前,很多人會因為驚異(或者驚喜)而突然墮入散亂中,導致退失下來,比如:在酥暖時,或突然開天眼時就是如此。

這種現象的根本機理是高級狀態是高度專注的,而"專注"能夠打破"靜",因此隨著"專注"的提升,"靜"將被打破。欲界定是一種"專注的靜",具有"專注"和"靜"兩種成分,這兩種成分所占比例隨著實證的深入而不斷變化,在二者勢均力敵的情況下最容易出現退失現象。之後隨著"專注"成分的不斷提升,最終"專注"將完全佔據主導位置,這時候也是不容易退失的,因此只有王母娘娘這裏容易退失,玉皇大帝那裏是不容易退失的,玉皇大帝那裏是以"陽"為主的,是以"專注"為主的。

同樣的道理,不同天道的壽命是不一樣的,出現這種差異的原因也在於它們的"專注"成分是不同的,越高的天道越專注,因而壽命也就越長。

悟空在王母娘娘的桃園內吃桃,"桃"喻陰極生陽,且桃為木,木能生火,火性暖,因此吃桃暗喻修行中對微觀物質"溫度感覺"這個特徵的體驗,比如:暖、酥暖等。

悟空也曾在爛桃山吃桃,那裏的吃桃和這裏的吃桃有什麼區別呢?爛桃山在地上,蟠桃園在天上,中國傳統文化對天地的認識是"清陽上升為天,濁陰下降為地","地"的成分為"氣",天的成分為"光",悟空在天地之間來回折騰其實是指悟空此時是在"氣"和"光"這兩種物質狀態之間進行實證。

三、《西遊記》中所有的磨難都來自"潛意識散亂"

在道家的修行中,要進行大小周天等等一系列修行歷程,這是在幹什麼?

從根本上說,這些修行統統是在完成"氣"和"光"這兩種物質狀態的轉換工作,從思維的角度講,是在完成"意識和潛意識"向"潛意識專注"的轉化工作。

我們對身體是非常敏感的,尤其對身體微觀物質的覺受是極其敏感的,因此在對思維的調整中,我們借助物質進行調整,通過對物質的調整而實現對思維的調整,通過氣機調整思維。"潛意識散亂"是修行中最大的障礙,《西遊記》中所有的磨難都來自"潛意識散亂",因此解決"潛意識散亂"是頭等大事。"潛意識散亂"是一種"靜",而"氣"這種物質狀態是和"靜"對應的,因此我們可以通過"氣"這種狀態的異常表現而準確無誤地發現和解決"潛意識散亂"。"潛意識散亂"總是不知不覺悄然發生作用的,是很難發現的,因此"氣"這個階段的修行是最容易出現問題的,這也是《西遊記》在這個階段著墨最多的根本原因,也是孫悟空反反復複大鬧天宮的根本原因。

此外,在天與地這兩個地方吃桃時的心境不同,在爛桃山吃桃是光明正大地吃,說明此時還處於"靜"這種狀態,在蟠桃園吃桃卻要偷吃,說明此時的心已經發展到"深懸細"的高級狀態。正因為前者是"靜",所以最多只能證到"暖",不具有很強吸引力;後者則不同,與"深懸細"心境對應的是酥暖,這種境界是非常美好的,是容易讓人陶醉的,因此悟空吃了蟠桃後會沉睡一會兒。這是對境界的貪戀,也是對身體覺受的貪戀,這種貪戀是相續性思維的一種表現形式,是容易墮下來的,因此悟空吃了蟠桃後會重回花果山。不過由於酥暖是"氣"這個階段的最高境界,因此只要能夠證入這個階段,就能輕輕鬆松地重新證人天界,這正是悟空在蟠桃會後能夠功夫大長的重要原因。

四、在"氣"與"光"這個轉接處,深懸細的心境的重要性

在這裏我們要注意"偷"和"醉"這兩個字:

"思維衍生狀態(妄心)"建立在"思維根本狀態(如來藏)"的基礎上,因此如來藏的一切特徵我們現在這種狀態都有,只不過這些特徵有所變化,且無法經常地、穩定地顯現出來。不過在特定情況下,這些特徵會被誘導出來,比如:站在懸崖邊能夠誘導出"懸"的心境,失去親人時能產生"大悲"的心境,這裏的"偷"其實就是為了誘導"深懸細"的心境。

為什麼要誘導出這種心境呢?這些心境都是與執著心力相反的,都是與如來藏相應的高級狀態的心境,只要能夠誘導出這種心境就容易證入高級狀態。不過我們要注意,在實證中這些心境只有在兩種思維狀態的介面處才能體驗到,無論我們安住於介面兩邊的任何一種狀態都無法體驗這種心境,因為我們對這些心境的體驗是通過對比而發現的,舉例來說:從如來藏向我們當前這種思維狀態發展時會產生"心動"這種執著心力突然升起的心境,我們平時雖然也處於執著心中,但卻無法體驗到這種特殊的"心動",這是因為沒有經過對比。與此相同,"深懸細"的心境正是在兩種思維狀態的介面處,在對比中才顯現出來的特殊心境。這就告訴我們,要想證入更為高級的思維狀態,就必須首先誘導出這種心境,反過來,當我們能夠體驗到這種心境時,我們就已經脫離了高級狀態。《西遊記》中用"偷"的心境吃蟠桃,是因為蟠桃是高級的,只有使用與之相應的高級心境才能達到吃蟠桃時的酥暖境界。反過來,這種介面處的心境是不穩定的,是容易退下來的,因此吃蟠桃後就從天界退了下來。在爛桃山吃桃為什麼不會退?因為爛桃山是低級境界,在爛桃山吃桃我們是使用當前這種心境吃的,此時我們穩定地處於當前這種狀態,不存在退失問題。

高級狀態是一種"潛意識專注"狀態,這種狀態完全是一種潛意識狀態,醉酒時我們也是處於這種狀態,因此《西遊記》用"醉"來形容此時的潛意識狀態。在爛桃山卻沒有醉這種狀態,因為在爛桃山意識和潛意識還是分裂的,它們並沒有融合為"潛意識專注",不會出現完全的潛意識現象。

從上面的論述我們可以看出,在"氣"與"光"這個轉接處,深懸細的心境是非常重要的,可以說是操作要點,《西遊記》用一個"偷"字形象化地告訴我們只有保持這種心境才能證入與之相應的境界;"醉"則是對這個狀態的最佳描述,我們要按照如癡如醉的要求安住於這種潛意識狀態,防止顯意識對之產生破壞。只要我們能夠做到"偷"和"醉"這兩種要求,就能順利完成這個階段的實證。遺憾的是悟空此時醉後又醒,偷後不敢再偷,這樣就退了下來。不過經歷前面的修行過程,功夫已經大為提高,非一般天人比,須要功夫更高的天人才能擒得住,因此接下來二郎神等一流天將該出場了。有人可能會問:吃蟠桃時的"酥暖"既然是"氣"這個階段的反應,為什麼卻在天上?微觀物質在"氣"這個階段具有以下幾個特徵:

1.形態學特徵:氣;

2.溫度特徵:暖、酥暖;

3.光學特徵:光感、顏色等;

4.聲音特徵:各種聲音;

5.氣味特徵:指各種氣味,如"香氣"等。

由於這個階段具有"光"的特徵,同時由於此時層次還比較低,因此悟空此時進入的天界是一種比較低的天界。較低的天界是和人間交叉在一起的,並不比人間高很多,在實證中最容易證得的神通就是天眼通,開天眼其實是最容易的,因此悟空在功夫並不是很高的"氣"這種狀態就能看到天界、證人天道。這也說明低級天道雖然已經能夠以"光"作為基礎,但並沒有完全脫離"氣"這種狀態。正因如此,悟空才能在天道繼續偷吃蟠桃、偷吃仙丹。《西遊記》指出這裏的仙丹是"九轉金丹",而"九轉金丹"正是"氣"方面的高級修行階段,也是由"氣"向"光"的過渡階段。注意這裏的"光"是凝聚的光團,並不是彌散的光。光團是更為高級的光,因此接下來悟空才能在八卦爐中進一步證得"火眼金睛"。

五、為什麼七仙女的到來標誌著由"氣"轉為"光"呢?

"光"在形態學方面有彌散和凝聚兩種狀態,後者更為高級,這一點和"氣"是一樣的。

悟空在蟠桃會最終盜得九轉金丹,這樣本節實證任務也就完成了。這與"桃"的寓意也是吻合的,"桃"寓意陰中生陽,"九轉金丹"正是陰中生陽,"金"為"光","氣"中生"光",注意這裏的"光"指的是"光團",已經不是此前彌散的光。

悟空在蟠桃園看管蟠桃時的"寧靜""安神""土地""偷吃蟠桃"等等都是在暗示氣機方面的修行,直到七仙女到來方結束氣機方面的修行,正式轉為側重於"光"這個物質層次的修行。為什麼七仙女的到來標誌著由"氣"轉為"光"呢?一則女為陰,仙女 純陰,而"七"則為陽數,五行為"金",代表真陽,代表"光",因此"七仙女"代表真陰生真陽,代表進人"光"這個物質階段,二則七仙女來摘桃是為蟠桃會做準備的,"蟠桃"代表陰中生陽,"會"代表"五行混合""五氣朝元",代表意識和潛意識初步融合為"潛意識專注",代表身體宏觀物質狀態方面的各種覺受完全模糊甚至消失。

弼馬溫階段和齊天大聖蟠桃會這兩個階段都是在講由"氣"到"光"的過渡情況,不過二者的側重點不同,弼馬溫這個階段的側重點是"氣",因此這個狀態的修行原則是"溫養",要向馬學習,齊天大聖蟠桃會這個階段則側重於"光",我們將逐漸完全進入"光"這個階段的修行,這時候的修行原則是"寧靜""安神"。這兩個階段的修行原則是不一樣的,需要仔細體會。

蟠桃會這個階段在物質方面"身體宏觀物質狀態的各種覺受逐漸消失","光(這裏指光團)"這種物質逐漸顯現,在思維方面"潛意識專注"逐步形成,因此接下來就開始進入"中脈"的修行階段。在《西遊記》中,用花果山代表中脈,因此接下來悟空回到花果山,在花果山完成中脈的修行。

上一篇
西遊記解讀第一編(6)溫養不足的現代修行警示
下一篇
如何具體練習進入思維根本狀態
 返回網站
Cookie的使用
我們使用cookie來改善瀏覽體驗、保證安全性和資料收集。一旦點擊接受,就表示你接受這些用於廣告和分析的cookie。你可以隨時更改你的cookie設定。 了解更多
全部接受
設定
全部拒絕
Cookie 設定
必要的Cookies
這些cookies支援安全性、網路管理和可訪問性等核心功能。這些cookies無法關閉。
分析性Cookies
這些cookies幫助我們更了解訪客與我們網站的互動情況,並幫助我們發現錯誤。
偏好的Cookies
這些cookies允許網站記住你的選擇,以提升功能性與個人化。
儲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