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孫悟空隱喻的禪宗核心 “覺性即佛,回歸本然”
怎樣理解唐僧的成佛和孫悟空的成佛呢?
根據“條件論”,我們當前這種思維狀態是由如來藏生成的,含有如來藏的基本功能,古人雲“六根門頭,放光動地”。孫悟空所具有的思維功能正事如來藏在我們當前這種狀態的展現,只要我們能夠經常發現和安住於孫悟空所代表的思維功能,就能直接證入如來藏。這種方法正事禪宗的方法,因此孫悟空的成佛之路其實是禪宗的修行之路,是“直指人心,見性成佛”的一種修行方法。
在《西遊記》中,孫悟空由靈石生成,“石”者“金”也,靈石乃純金之別名,純金即八卦之“乾卦”,“乾”者“天”也,代表先天,暗示孫悟空是先天而成,是由如來藏生成,可以“但用此心,直了成佛”。
二、先天稟賦與後天修證的路徑差異
從道家的角度來講,孫悟空的修行屬於“童體修真”,靈石所生,先天稟賦深厚,極易成功。與之相反,唐僧就是“破體修真”了,受身體影響太大,受當前思維狀態各種功能的影響太大,受豬八戒影響太大,因此修行之路路極為艱難,障礙重重,《西遊記》用九九八十一難代表其艱辛程度。“九”為最大,在《西遊記》中代表最難,九九就是難上加難。因此最困難的時候也是最容易突破和最接近成功的時候,不經歷最大磨難是無法獲得最大成功的,唐僧所經歷的每一次巨大災難都伴隨著巨進步。
我們日常生活中的心到處攀緣,這種思維現象屬於心理學中的顯意識,屬於思維本體學中“選擇性注意”的高頻活動狀態。這種思維功能是我們當前這種思維狀態的主導功能,《西遊記》用孫悟空、豬八戒代表這種主導思維功能。這樣能夠更為 直觀、更為形象地告訴我們哪些思維現象是需要保留和深化的,哪些思維現象是需要警惕和戒除的。
《西遊記》把這種主導思維功能屬於孫悟空和豬八戒是基於實證需要。我們的實證必須在潛意識主導下進行,最終的實證結果也是要形成“潛意識專注”,因此我們必須認識和尊重潛意識運作規律,必須按照潛意識運作規律進行實證。潛意識是按照暗示進行運作的,孫悟空和豬八戒是兩種截然不同的形象,我們會對他們的形象產生差異性很大的審美觀。愛與憎的鮮明對比能夠使潛意識自動運作,能夠使潛意識自動保留和深化孫悟空所代表的功能,自動警戒和破除豬八戒所代表的功能。這樣就能使實證自動進行,從而極大地降低實證難度,提高實證效率。
道家用“元神”命名孫悟空,用“識神”命名豬八戒。“元”者本來也,寓意先天,我們要依靠它進行修行;後天所得謂之“識”,後天指的是我們當前這種思維狀態,因此“識神”代表我們當前這種思維狀態特有的思維功能。我們只有破除當前這種思維狀態特有的思維功能才能脫離當前特有的思維狀態,才能證入更高級的思維狀態,因此“識神”所代表的功能是需要破除的。從這裏我們可以看出,道家和佛家在修行中,不約而同地把我們當前這種思維狀態的主導思維功能進行了分解,分解為先天功能和衍生功能,分解為需要保留和需要破除這兩個部分,這樣更容易掌握,更具有可操作性。
三、“靜” 的實踐核心:從潛意識過渡到專注的橋樑
在日常生活中,我們總是處於運動狀態,即使在所謂的“靜”中,我們也是不斷使用身體,這是不利於修行的,因為“動”就是使用“身體的宏觀物質狀態”,而“身體的宏觀物質狀態”是和“選擇性思維”的高頻活動對應的。我們的實證必須在潛意識主導下進行,必須形成“潛意識專注”,因此我們要首先進入真正的“靜”中。“靜”是一種潛意識狀態,在“靜”的基礎上能夠進一步形成“潛意識專注”。由此可見,“靜”是基礎,“靜”是非常重要的,《西遊記》用“沙僧”代表“靜”。沙僧扮演著十分重要的角色,假若沒有沙僧,假若沒有“靜”修行是無法進行的。孫悟空和豬八戒共同代表“動”,沙僧代表“靜”,這樣就能動靜結合,就能確保修行順利進行。
我們一定要高度重視沙僧在實證中的重要性,否則實證是無法順利進行的。我們當前這種思維狀態有“意識(顯意識)”和“潛意識”兩種思維現在,這兩種思維現象是從高級思維狀態的“潛意識專注”演變而來的,因此我們要想重新回歸高級思維狀態,就必須把“意識”和“潛意識”重新融合為“潛意識專注”,重新融合為同一種思維功能。這就要求我們必須在潛意識主導下進行實證,必須把當前的潛意識深化為“潛意識專注”。
沙僧所代表的“靜”一種潛意識狀態,它是由“動”向更為高級的“潛意識專注”發展過程中所必須經歷的一個過渡階段,具有前後兩個狀態的基本特徵,能夠把前後兩個狀態緊密關聯起來,因此我們要高度重視“靜”,要深入研究“靜”,只有這樣才能準確掌握“靜”這個平臺,並在此基礎上證入更為高級的思維狀態。事實上,無論佛家和道家都是高度重視“靜”的,比如:道家“無為”"杳杳冥冥、混混沌沌"等都是對"靜"的描述,佛教的"放下"等是從方法論角度談"靜"的。"靜"具有很多層次、很多表現,在實證中我們可以使用多種方法進入不同層次和不同狀態的"靜"中。道教和佛教對此有很多論述,我們要深入研究並靈活運用,只有這樣才能準確把握,否則我們將為"靜"所困,所謂"靜是修行第一大忌"正是對我們無法正確認識和準確把握"靜"的警告。我們當前這種思維狀態還有一大特徵,那就是我們的思維呈現為"相續性",能夠像瀑布那樣展開相續性運作,這就是"意識流"。很多人往往把這當作一個不好的現象,這是不對的,因為一切思維現象都像浪花一樣是如來藏所展現出來的一個功能,因而都是可以利用的。我們一定要正確認識當前這種相續性思維,只有這樣才能不為其所困,而能相反地充分利用它提高實證效率。相續性思維是對思維內容展開相續性運作,而思維內容是有很多特徵的,比如"同學聚會"這種活動,具有"推理、情緒、聲音、運動變化"等諸多特徵,我們平時經常生活在推理和情緒化反應中,因此我們在回憶"同學聚會"這件事的時候,總是不斷聯想,逐漸進入豐富的情緒化反應中。由於"推理和情緒"是我們當前這種狀態特有的思維現象,因此只要我們使用這些現象,就必然無法脫離當前這種思維狀態,必然無法證人更為高級的思維狀態。與之相反,"聲音和運動變化"這種特徵卻是高級思維狀態也具有的,因此我們在回憶"同學聚會"的時候,只要能夠安住於這些特徵,就能證人更為高級的思維狀態,比如:我們讓自己的聯想安住於"同學聚會"的慢動作狀態,這樣就能證人欲界定甚至禪定。
四、相續性思維的轉化:從 “障礙” 到 “工具” 的利用
由此可見,相續性思維並不是不好,而是我們不會利用,我們總是只能使用"思維內容"所包含的當前思維狀態的特徵,這樣就必然無法證入高級思維狀態;反過來,如果我們能夠使用"思維內容"所包含的高級思維狀態的特徵,那樣我們就能在聯想中、在走神中證入高級思維狀態,比如:我們在心中聯想某一電影,我們只聯想這個電影的慢動作,唯一安住於"慢動作"這個特徵,而把電影所包含的其他特徵全部放棄,這樣我們就能在聯想中隨著時間的推移而證人定中。"時間"是相續性思維帶給我們的最大法寶,相續性思維能夠使時間大大延長,而我們的實證必須有時間保證,因此只要善於利用相續性思維,就能夠解決"時間"問題。只要"時間"能夠拉長,就能人定。"久坐生禪",時間延長能夠使潛意識自動深化為"潛意識專注",這樣我們就能證入高級思維狀態。由此可見,我們要科學認識和靈活運用相續性思維進行實證,《西遊記》正是這樣警示我們的。意馬虔虔,馬是"意"的象徵,俗話說"心猿意馬",《西遊記》用白龍馬象徵"意"這種相續性思維。有了白龍馬,唐僧去西天取經就容易多了,修行就容易多了。白龍馬總是緊緊跟隨唐僧,從而使實證時間能夠拉長再拉長,這樣潛意識就自動深化為"潛意識專注","意識和潛意識"就能自動重新融合為一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