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秀和慧能各做一詩以應付五祖的考試。這兩首詩反映了兩種修行觀念,其修行結果大相徑庭,並不是人們所說的殊途同歸,明白這一點對我們今天的修行尤有指導意義。神秀的詩指出“時時勤拂拭,勿使惹塵埃”,這說明他認為如來藏是可以被污染的,修行的目的就是除去污染。我們今天的佛教界有兩種修行情況和神秀走的是同一條路。
第一種就是沒有禪定功夫的散心修行人,這些人居士占大多數。他們認為只要看破放下就是如來藏。如果是這樣,那麼古今中外那麼多賢哲就都可以成佛了,因為他們看破放下的功夫遠非一般人可比,但他們為什麼沒有成佛呢?第二種是有一定禪定功夫的人,其中專業修行人占大多數。這些人因為有一定禪定功夫,所以輕而易舉就能看到念頭和念頭之間的距離。
於是他認為念頭之間那段無念的清明狀態就是如來藏,但他不知道那段清明還有執著的心力存在著,而這種執著的心力才是念頭產生的根本動力。這就像傳送帶,傳送帶上一個物體(念頭)過去了,下一個物體(念頭)還沒有來,但這時候傳送帶(執著的心力)還在運動,因此物體遲早還要被送過來的,雖然你的禪定功夫很好,能讓物體(念頭)暫時不被送過來,但隨著你的禪定功夫的喪失,念頭肯定還要來。這種人正是因為看到了這種無法克服的情況,經歷了這種無法克服的苦惱,所以他會告訴自己的徒弟:要對境練心,把心練純熟就好了。
我們知道心分為妄心和真心。妄心本空,因而不需要練,很顯然他所說的練心指的是練真心,他認為真心是練出來的,換句話說,他認為真理是創造出來的,很顯然這是錯誤的,因為真理只能發現不能創造。
以上這兩種人犯的錯誤和神秀是一樣的,他們錯誤的把第六識當作了如來藏,因而整天在壓制念頭,在念頭上做功夫,他們不知道念頭產生的原因是什麼,不能從根本上解決問題,因而學佛學得很累,終其一生,徒然一生。
我們再來看慧能,他的詩尤其是他在五祖開示後連說的那幾個“何其”,說明他已充分認識到,我們的如來藏是清淨無染的、是一絲不掛的,根本不會受到任何染汙,因此修行只要證悟到真心便可歸家穩坐。至於那染汙的妄心,本來就是沒有的東西,因為那是因緣所生法,根本沒必要用拳頭打虛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