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網站
返回網站

什麼是所緣?打坐實證的時候為什麼要觀所緣?

· 實踐應用

打坐實證分兩個階段,第一個階段是入定。當我們能夠穩定的入定後,就要研究怎麼能夠回歸如來藏?怎麼開悟?,這個就是實證的第二階段,也就是我們實證的最終目的。

古代的禪宗就是研究第二階段的,比如禪宗裏講,古人聽到驢叫開悟,看到桃花開悟,這是需要有入定功夫作為基礎的,如果沒有穩定的入定功夫,你守在一頭驢的旁邊天天聽他叫,是沒有什麼意義和作用的。

我們重點說實證的第一個階段——入定。入定也是有步驟的,按照我們當前思維的特點,在大多數情況下,我們要想入定首先要放鬆入靜、進入潛意識。因為所有的定都是建立在潛意識基礎上的,然後通過觀所緣,比如觀呼吸、觀青色青光等所緣來入定。

為什麼一定要觀所緣呢?因為我們當前的思維習慣是在昏沉和意識活躍這兩種思維狀態來回搖擺和轉化。

比如,我們白天的時候、就是意識活躍的時候、晚上睡著就是昏沉的時候,我們對這兩種思維狀態的轉化非常的熟悉,熟悉到你一閉眼很快就睡著。所以我們在放鬆入靜後,如果不去觀所緣,什麼都不做,任憑自己胡思亂想任憑自己走神,很容易就跟著習慣快步如飛的睡過去。你睡過去了,你的實證基本就失敗了。

昏沉——對於一個有很多年實證經驗的人來說,是最大的問題。他能夠把放鬆做好,能夠坐一個小時,可是坐著坐著就睡過去了。 故按照我們當前思維的特點,我們放鬆後是需要觀想的。觀什麼呢?就觀那些能夠讓我們入定的觀察對象。

比如,觀呼吸、觀樹葉慢慢飄落、觀水滴慢慢低落、觀落日等等,這些就是所緣。只要你能觀的住,能夠被樹葉慢慢飄落吸引,隨著時間的延長就會入定。如果不觀所緣,你又會跟著過去的習慣睡過去。

當然,入定並不一定要遵循這個步驟。只要能讓我們形成潛意識專注,無論步驟和方法是什麼,都是可以的。比如,古代的釋迦牟尼,因為很多時候釋迦牟尼是在欲界天講解實證,你不證入欲界定聽不到釋迦牟尼的講法。於是就放大光明,通過放大光明的方法,讓沒入定的人都瞬間證入欲界定。(清涼月老師)

上一篇
如何在生活中實證 How to Practice meditative positivism in Daily Life
下一篇
欲界定在實證中的重要性
 返回網站
Cookie的使用
我們使用cookie來改善瀏覽體驗、保證安全性和資料收集。一旦點擊接受,就表示你接受這些用於廣告和分析的cookie。你可以隨時更改你的cookie設定。 了解更多
全部接受
設定
全部拒絕
Cookie 設定
必要的Cookies
這些cookies支援安全性、網路管理和可訪問性等核心功能。這些cookies無法關閉。
分析性Cookies
這些cookies幫助我們更了解訪客與我們網站的互動情況,並幫助我們發現錯誤。
偏好的Cookies
這些cookies允許網站記住你的選擇,以提升功能性與個人化。
儲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