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悟空解決當前這種狀態的思維問題和物質問題
《西遊記》以上章節均在談悟空的修行,悟空的修行到此為止告一段落,接下來將進入另一階段的修行。從悟空的修行我們可以看出:
《西遊記》開篇即告訴我們悟空代表先天,代表與如來藏相應的思維功能。悟空正式開始修行後,第一要務就是在斜月三星(心)洞菩提祖師那裏"明心",學會了在修行中應該怎樣用心,學會了在修行中應該怎樣使用思維功能。
無論任何人、任何宗派,其修行歷程都必須首先擺脫當前這種思維狀態和物質狀態的束縛,然後才能進一步證入其他狀態,這和交通規劃是一個道理,無論我們在哪一條路,我們都必須首先進入"大轉盤",然後才能到達其他地方,因此接下來悟空的任務就是解決當前這種狀態的思維問題和物質問題。應該怎樣解決呢?根據"心物一體"的基本原理,我們既可以"通過調整物質而調整思維",也可以"通過調整思維而調整物質"。
由於我們對身體最熟悉、最敏感、最具有可操作性,因此悟空選擇"通過調整物質狀態調整思維狀態",先提高身體的物質狀態,這樣就能同步提高思維狀態。當然由於心物是一體的,因此對物質狀態的調整無法完全脫離對思維狀態的調整,事實上在實證中,對物質和思維的調整總是同步進行,無法嚴格分開,只不過在不同階段有所側重罷了。
由於悟空已經"明心",已經知道應該怎樣使用當前這種思維狀態的思維功能,因此悟空在身體(物質)方面的修行從來沒有發生過任何主觀方面的問題。他在修行中所出現的那些問題都是客觀規律自然作用的結果,都是每一位修行人必然要經歷的。這是因為物質建立在"選擇性思維"基礎上,"相續性思維"也建立在"選擇性思維"基礎上,物質和相續性思維是緊密關聯的,在物質方面的修行必然受"相續性思維"基本規律支配。相續性思維具有"動"和"靜"兩種狀態,具有"動極生靜"和"靜極生動"的基本規律,因此悟空的修行必然受這兩種規律支配,這樣在物質方面就會產生各種表現,比如:弼馬溫、大鬧天宮等等現象。
悟空在身體方面的修行雖然表面看來出了很多問題,但毫無疑問這些問題都不是由主觀因素導致的,都是客觀規律的自然表現。正因如此,這些問題一方面都能自動解決而不會出現嚴重問題,另一方面每一次問題的出現和解決都標誌著修行又進入了一個更高層次,悟空就是這樣在一個個問題中不斷提高,迅速成功的。這方面和唐僧取經路上所遇到的眾多妖怪是截然不同的,二者形成了鮮明對比。唐僧取經路上所遇到的那些妖怪絕大多數代表一般修行人,這些修行人由於沒有"明心",不懂原理,不知道應該怎樣使用"當前這種思維狀態的思維功能",因此要麼在物質方面出現問題,要麼在思維方面出現問題。尤其嚴重的是任何問題都能給他們帶來嚴重影響,甚至徹底毀掉修行。《西遊記》用對比的手法,讓我們明白:修行必須先明心,先掌握原理,然後才能在物質方面進行實證。這個修行原則道家全真派稱之為"先性後命"。
二、解密悟空修行的路徑與先輩的悲心指引
悟空雖然已經"明心",已經解決身體方面的問題,已經來到"大轉盤",但並沒有從根本上解決"退失"問題,還要進一步"見性",進一步回歸"如來藏",這樣才能完成全部修行任務,因此接下來的五行山和跟隨唐僧取經都是在完成"見性"工作,徹底解決思維方面的問題。
悟空的修行從物質角度講是先證入"氣"這種物質狀態,然後完成由"氣"到"光"的轉變,這樣就正式證人"光"這種物質狀態。物質狀態都是不穩定的,因此證人"光"後還要完成五行山下的心性修行。
在"氣"這個階段的實證中,悟空首先要完成從宏觀物質向微觀物質(這個階段指"氣"這種物質狀態)的演變。在這個演變過程中,悟空首先經歷的是一般的氣機狀態,然後才找到並安住於真正的"氣(金箍棒)"。
接下來由"氣"到"光"的發展演變也分為兩步,第一步是側重於"氣",弼馬溫這個階段就是這樣,第二步是側重於"光",這就是齊天大聖這一段。第一步是服務於第二步的,在第一步的操作中雖然我們還能體驗到氣機,但此時的氣機僅僅是一個工具,是為證人"虛空(光)"服務的。這兩步完成後就徹底安住於"光"這種物質狀態了。"光"是不受身體局限的,因此"八卦爐裏逃大聖",悟空徹底擺脫了身體的限制。
從悟空在物質方面的修行歷程我們可以看到這樣一條思路:首先從身體的宏觀物質狀態中借助對覺受的體驗而發現"氣"這種微觀物質,然後通過"氣"發現"光",這樣就證入物質方面的最高物質狀態,獲得物質方面的自由和自主。
悟空代表先天,與如來藏相應,悟空的修行之路是一條正確的修行道路,是我們必須學習的,因此《西遊記》根據"先人為主"的原則首先談正確修行方法,然後才談修行中的問題(妖怪們的錯誤)。這樣就能形成鮮明對比,既給我們樹立了一個學習榜樣,也給我們提出了嚴重警示,正反兩方面教材從正反兩個方面確保我們的修行能夠正確進行。前人栽樹後人乘涼,婆心渡世悲心似海,善巧方便著手成春,先輩們的智慧讓人折服!大德們的悲心令人感歎!嗚呼我輩,汗顏,愧然,悲之,泣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