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網站
返回網站

清涼月老師《壇經》解讀一:“不思善惡的真義與鮮活智慧

· 經典解讀

《壇經》是一部偉大的著作。

我們知道佛陀在講課時,針對聽課者層次的參差不齊,有時講了義,有時講不了義,有時圓說,有時權說,這就導致我們今天的修行界許多人、尤其是居士,往往以經典上某些不了義的權巧說法作為修行的根本,導致學佛學得很艱難、進步不大。

六祖大師的《壇經》則完全是直指真心,因而不會讓你走彎路,但正因為如此,許多人尤其是重視解悟而不重視證悟的修行者,往往不解其意,抓不住《壇經》的關鍵之處。

我們在這裏把學者比較容易忽略的一些內容略作解釋,以供參考,學者最好在實證中加以驗證,如果仍然僅僅在於解悟則必徒逞口舌、落於口舌,於生死大事毫無意義。

一、不思善 不思惡

文中講到:不思善,不思惡,那個是明上座本來面目。

在這裏的不思善惡,並不是不知道善惡,要知道我們的如來藏真心,對六道輪回中的善惡清清楚楚,也就是說諸佛並不是善惡不分的,而是“能善分別諸法相”,諸佛對善惡之相清清楚楚,與常人不同的是諸佛對善惡之境能夠“於第一義而不動”,也就是對善不會生“喜歡”的執著,對惡也不會生“厭惡”的執著。這裏的思就是執著的意思,我們凡人就是整天在思善思惡,見善生歡喜,見惡則反感。

諸佛與我們相反,他們對善也知道,凡夫會喜歡,但他們卻無法喜歡,不是不想喜歡,而是不能夠,沒有這種喜歡的能力,這時候想喜歡也是不可能的,而不是刻意不喜歡,去壓制那種偷偷地喜歡。同樣的,對惡,如來藏想憤怒也是不可能的。這就是我們如來藏的真實情況,我們的如來藏真心,完全失去了那種分別執著的能力、沒有那種能力,但並不等於不知道,恰恰相反,如來藏對於一切法相都是清清楚楚的。

我們學佛人往往從字面上解釋不思善不思惡,在生活中變得像石頭一樣死灰一片,麻木不仁,失去了生動活潑、不再生龍活虎。其實真得道人是非常聰敏的,因為我們的如來藏是充滿智慧的,遠遠比你現在聰明得多。這一點等證入如來藏就知道了,所以學佛一定要證悟、不要解悟,靠解悟永遠不見大道,不會大機大用。

上一篇
西遊解讀第一編 (10)解密悟空修行的路徑與先輩的悲心指引
下一篇
清涼月老師《壇經》解讀二:“不斷百思想”對治枯木禪
 返回網站
Cookie的使用
我們使用cookie來改善瀏覽體驗、保證安全性和資料收集。一旦點擊接受,就表示你接受這些用於廣告和分析的cookie。你可以隨時更改你的cookie設定。 了解更多
全部接受
設定
全部拒絕
Cookie 設定
必要的Cookies
這些cookies支援安全性、網路管理和可訪問性等核心功能。這些cookies無法關閉。
分析性Cookies
這些cookies幫助我們更了解訪客與我們網站的互動情況,並幫助我們發現錯誤。
偏好的Cookies
這些cookies允許網站記住你的選擇,以提升功能性與個人化。
儲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