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員:老師,還有個問題,有的時候早上比較早起來打坐,覺得很困、很困。這時候,感覺是觀不住,我可不可以使用一些方法,先讓自己清醒一點,就沒有那麼困的時候去觀,會比較更合適我現在的層次。您覺呢?
清涼月老師:這個是根本錯誤的。不是這樣觀不住這個問題。你可能是把修行,就是在原理上有點情景化了。
我們知道修行,首先是一個覺知,你只要有所覺知,就行。在這種非常困的狀態下,你一定是潛意識平臺相對來說是比較穩定,所以這時候唯一只需要有覺知,就行。
你的問題在於,你把覺知設置成某一觀察對象,你覺得我必須專注於它,這才叫覺知。這是對覺知的一種錯誤的認識。

所以在這種情況下,就是它只管困,它知道什麼,就是什麼。那是它的事,是潛意識的事。你只需要保持這種狀態就行,它隨便覺知什麼,只要它沒展開邏輯思維,就可以了。即使它展開邏輯思維了,你覺知到邏輯思維了,那照樣是修行。
所以在這裏,一定要明白,在這種情況下,我們不需要設置特定的觀察對象。因為修行,有時候我們要設置特定觀察對象,有時候不需要設置特定觀察對象。所以這個在這裏就是可能有一點誤解。這個觀念糾正一下就行了。
學員:那如果按老師說的,我們現在這階段打坐,至少要保證三個小時以上。那其實這三個小時的話,只要去覺知,就好了。剛開始可能比如說,意識比較活躍,其實也不用管它,就繼續去保持覺知,我的理解對嗎?
清涼月老師:對。也就是說,你唯一需要做的,就是潛意識平臺。潛意識平臺只要深化了,然後隨便覺知什麼,都行,那是它的事。

不要為自己下了一個概念、下了一個定義說,我一定要覺知某個東西,一定要覺知得住。也就是說不能走神,不是這樣修行的。
走神不走神,是一個結果;置心一處,是一個結果。而不是剛開始著手的地方,剛開始的時候走神了,覺知到,就行。走神,在這個地方,它是你的救命稻草。你覺知到了,通過它,你才能夠形成潛意識專注。如果沒有它,你怎麼能形成潛意識專注?
所以我們需要做的,就是一個覺知。覺知到,就行;你隨時在覺知,就行;只要你沒有參與運作,這就是修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