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何一種現象、任何一種結果,它的產生都一定有原因的,找到原因之後,你想再昏沉也不可能了。
我們一定要注意這一點,也就是瞭解到這個原理之後,你就要把側重點放在“放鬆”上,對宏觀物質的放鬆要一遍一遍地進行、一遍一遍地放鬆,宏觀物質狀態的放鬆也不是一下子就能完全放鬆的。
在宏觀物質狀態放鬆之後,那麼微觀物質現象將會出現,那麼這時候你就開始觀察微觀物質現象,然後再逐漸逐漸地放鬆。你要一直在觀,而千萬不要心裏產生一種美好的結果,不要追求那種美好的結果,比如說得到暖,或者酥暖等等。
如果你始終在體驗那美好的話,你將住於那種狀態,也就是最終將住於一個很低層次的“靜”,或者是欲界定,接近欲界定的地方。因為只有接近欲界定以及欲界定以下,才是對某種狀態美好現象的體驗,在禪定中是沒有這樣的體驗的。
而體驗這種現象,始終都是不穩定的,欲界定也是不穩定的,就像道家的出陽神,出陽神之後,它完成最後一個過程,那就是“還虛”的過程。還虛這個過程,它最終證入的就是一個禪定的狀態,心理狀態。只有禪定是相對穩定的。咱們說禪定是能夠退失,但禪定的退失是能夠自主去決定的,比如說你發現退失了,你馬上就能想辦法解決它,在欲界定是不行的。
欲界定說退失就一下子退失,就根本不可能解決。就像《西遊記》上孫悟空,在弼馬溫溫養階段,在這個階段出現靜極生動之後,也就是退失。從欲界天退下來的時候,就一路從天道打回花果山,無法遏制地跌下來。
而禪定不是這樣的,禪定是可以自主決定的,他發現退失了,他立刻就能重新回去。所以,在道家裏面,在得陽神這個階段,陽神階段僅僅只是欲界定的一個階段,得陽神階段之後,還一定要完成最後一步,完成最後一步,你才能真正做到自主。
修行人追求的就是兩個字——自主,如果你不能自主,你修行幹什麼,你得到那個東西,最終是竹籃打水一場空。一會兒得到,一會兒失去,痛苦和希望並存,那是沒有多大意義的。
所以,一定要掌握我們最終實證的結果是為了證入一種自主的狀態,這種狀態是不能夠去住於這種低級狀態的這些美好覺受,低級狀態的這些美好覺受都是不穩定的,因為它都含有明顯的靜的成分。(清涼月老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