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網站
返回網站

清涼月老師談自然科學系列7:雙縫實驗

雙縫實驗新解:思維與物質的交互作用

———— 基於思維本體學的科學哲學視角

· 交叉學科

一、雙縫實驗的經典觀測現象:從面思維到點思維的轉變

雙縫實驗,咱們從試驗的整個過程來談。

第一個就是,剛開始觀察是用一束電子來做這個試驗,看物質是波性還是粒性,剛開始是用一束電子觀察,也就是科學家做這個試驗他要觀察一束電子的整體情況,也就是說觀察整體。那麼這時候自然表現為一種宏觀的一種面思維的表現形式,也就是波的形式。

接下來設置一個儀器,開始觀察單個電子究竟是通過哪個縫,也就是說現在你的注意力開始變了,開始盯著某些單個的電子,看電子是怎樣變化的,也就是你的思維由面思維開始轉向點思維的狀態,那麼這時候物質自然表現為粒子狀態,也就是波的狀態消失了。

當我們撤去觀察儀器不再這樣觀察的時候,我們仍然處於面思維狀態,那麼波的形式重新出現。

二、觀測時序的認知誤區:思維速度對實驗詮釋的干擾

下面咱們再看,然後觀察電子在集中顯示幕之前的這種情況,這時候同樣是暗示,暗示就是看這個電子通過顯示幕之後,觀察一個一個電子它的狀態。同樣是因為這種暗示,所以思維表現為點狀態,也就是粒子狀態,那麼波的狀態就消失。

那麼科學家有一個錯覺,他認為現在你觀察電子的時候,反過來,他認為粒子、電子束通過雙縫這個事件已經完成了,已經過來了,但是在這個地方觀察電子的時候,反而這個波狀消失了。他認為是反過去決定了,電子束是通過雙縫這樣一個過程,在那個地方變成了粒子狀態。但事實上不是這樣的。

三、思維本體學的理論突破:心物一體的科學哲學觀

因為我們思維的速度非常快的,在這個地方你觀察顯示幕前面粒子狀態的時候,這時候你的思維快速的轉移。因為思維的速度極快,同樣地你會把這種暗示轉移到,通過雙縫那個地方電子束的狀態,也就是同樣是粒子的狀態,正是因為這種暗示才導致了,好像是電子束過來之後,反而在觀察的時候,決定了它剛開始通過的境界。也就是說事情已經發生了,反而是決定了它沒發生時候的狀態,決定了它的過去。也就是說他推測了,就是預知歷史可以在它實際發生之後才被決定究竟是怎樣發生的。

能夠出現這樣的錯誤,就是因為根本不了解思維本體學對思維的研究。不知道思維的速度,對思維的速度沒有任何概念,認為思維就是單純一個思想,不了解思維的物質屬性。在這裏思維具有物質屬性,物質具有思維屬性,也就是說心物是一體的,物質和思維是無法分開的。

上一篇
清涼月老師談自然科學系列6:薛定諤的月亮和貓
下一篇
清涼月老師談自然科學系列8: 多維的世界
 返回網站
Cookie的使用
我們使用cookie來改善瀏覽體驗、保證安全性和資料收集。一旦點擊接受,就表示你接受這些用於廣告和分析的cookie。你可以隨時更改你的cookie設定。 了解更多
全部接受
設定
全部拒絕
Cookie 設定
必要的Cookies
這些cookies支援安全性、網路管理和可訪問性等核心功能。這些cookies無法關閉。
分析性Cookies
這些cookies幫助我們更了解訪客與我們網站的互動情況,並幫助我們發現錯誤。
偏好的Cookies
這些cookies允許網站記住你的選擇,以提升功能性與個人化。
儲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