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百年來,無數先賢大德殫精竭慮,致力於儒釋道基本知識的普及,致力於祖國優秀傳統文化的傳播,《西遊記》正是在這一背景下形成的。接下來我們談《西遊記》,通過對《西遊記》的學習,我們將看到《西遊記》中所蘊含的深厚的傳統文化,將體驗到先賢大德們的良苦用心。
一、儒釋道三教合一:《西遊記》的文化根基
在中國古代漫長的歷史時期,絕大多數人文化水準很低,儒釋道深奧的道理,尤其是其艱澀隱晦的實證體系很難被人們認識和掌握,這是儒釋道等傳統文化普及工作受到很大障礙的重要因素。怎樣解決這一問題呢?《西遊記》用講故事這種老百姓喜聞樂見、簡單易懂的方法深入淺出地講解儒釋道基礎知識,尤其是其實證體系。通過這種方式,儒釋道基礎知識,尤其是其實證體系不僅能夠被人們輕鬆掌握,而且能夠快速傳播,迅速完成普及工作。我們在學習《西遊記》時,不僅要學習其所蘊涵的深厚的儒釋道基礎知識,也要學習其高效快捷、活潑可愛的傳播方式,推動傳統文化的普及和發展。
《西遊記》成書時期,正是儒釋道三教合一的大融合時期,因此《西遊記》是以三教合一為指導思想講解儒釋道基礎知識的,這一點充分體現在書中人物、故事、線索等諸多方面。這就要求我們在學習《西遊記》時,要把儒釋道納入同一個體系進行學習,而不能把三者割裂開來。基於此,我們在講解《西遊記》時,是和思維本體學基本知識結合起來進行講解的,因為思維本體學是對儒釋道基礎知識尤其是其實證體系的高度概括和提高,同時由於思維本體學充分吸收了心理學、量子力學等現代學科的研究成果,因此結合思維本體學基本知識講解《西遊記》,將使傳統文化和現代科學知識緊密結合起來,這樣不僅有於傳統文化的深化、提高,也有利於通過傳統文化為現代科學提供前瞻性指導意見,使現代科學能夠打破學科壁壘,實現各學科之間的融合、綜合。
在學習《西遊記》時,尤其要注意把模型化研究和詳實化研究兩種方法分解開,要以詳實化研究為主,以模型化研究為輔,防止本末倒置。
二、心猿·八戒:角色命名的哲學象徵
《西遊記》中唐僧凡夫俗胎,代表我們凡人,代表每一位修行人。人是由身心兩部分組成的,因此我們的修行需要解決身心兩方面問題。《西遊記》中的人物、事件等都是按照身心兩方面修行需要和實證歷程進行設置和展開論述的。
根據心物一體的基本原理,身心兩方面的修行並不是截然分開的,而是密切配合的,在實證中,我們既可以通過調整思維而調整物質,也可以通過調整物質而調整思維。
有形可見的物質建立在"選擇性思維"基礎上,伴隨著"選擇性思維"的形成而同步形成。"選擇性思維"是"執著心力”強化到一定程度後衍生出來的一種思維功能,由於"執著心力"波動性很大,因此"選擇性思維"是一種波動很大的思維功能。從這裏我們可以看出,根據"心物一體"的基本原理,從思維角度講,一切物質都是"執著心力"的表現形式、波動形式,都是不穩定的,因此從物質角度進行實證是很難操作的,並不具有很強的可操作。
從以上論述我們可以看出,從物質角度進行實證,我們無法直達如來藏(根本狀態),而且困難很多,可操作性不強。基於此,最儒釋道三家不約而同地強調從思維(心)方面進行實證。我們對自己的思維是最熟悉的,因此從思維方面進行實證具有很強的可操作性,更何況根據“心物一體"的基本原理,思維是"根本狀態"的一個特徵,從思維方面進行實證是可以直達如來藏的。
直達如來藏(根本狀態),這樣我們就能從源頭研究起,就能從根本上掌握"思維和物質的演變規律"。為了能夠順利地、準確無誤地證人如來藏,我們必須研究我們當前的思維,只有這樣才能充分利用我們當前這種思維狀態進行實證。
在日常生活中,我們的心就像猿猴一樣,因此《西遊記》就用猴子(孫悟空)形象化地代表我們的心。孫悟空的"孫"其實是猢猻的猻,但百家姓沒有這個猻,因此就用"孫"表示,這樣更容易為習俗所接受,更容易把孫悟空所代表的思維功能理解為人,有利於展開故事情節。
如果對我們日常生活中的思維進行分析,你會發現:我們平時的思維是一種在"有意識思維"主導下的思維活動,是"選擇性注意"的高頻活動現象。這種思維活動具有"選擇"功能和"容易形成專注"兩大特徵,其"選擇"功能是我們當前這種思維狀態有的,如來藏是沒有這種功能的,因此為了證入如來藏,這種選擇功能我們必須在實證中予以戒除。《西遊記》用豬八戒代表"選擇"功能,更為準確地說是用"豬"代表選擇功能,用"八戒"表示要戒除這種功能,二者合在一起就成了"豬八戒"這個名字。
三、證道密碼:從命名看修行的終極目標
把"選擇"功能分配給了豬八戒,這樣自然就把"容易形成專注"這個功能留給了孫悟空。要想證入如來藏就必須培養高度專注的專注力,不過需要注意的是這種專注並不是"有意識專注",並不是建立在"選擇性思維"基礎上的專注,而是與如來藏相應的專注,是"潛意識專注"。如來藏具有空洞洞的心境,"空"是如來藏的一大特徵,與如來藏"空"這個特徵相應就是"悟空"。由此可見,雖然《西遊記》用猢猻(猿猴)代表我們的心,但這裏的心指的卻是與如來藏相應的心,是"悟空"的心,是"潛意識專注"的心,而不是攀緣的心,因此在"孫"後面必須加上"悟空"二字加以界定,這樣就形成了"孫悟空"這個名字。
八戒代表"選擇"功能,在日常生活中,我們的心(悟空所代表的功能)總是在"選擇性思維"作用下奔波於外,《西遊記》裏悟空的出走每每總是因為八戒的鼓噪正是這個原因,因此孫悟空又稱作孫外公。只有當孫外公不再奔波於外,而相反地能夠緊緊跟隨唐僧,這時候才能獲得成功。
以上是從思維角度認識孫外公,孫悟空的這個"外公"稱號還有另一個含義,那就是"外來的主人公"。"外來的主人公"這個稱號意味著:
一、我們現在的思維不是主人公;
二、主人公在外不在內,也就是不在體內。
這兩個問題都是道家對生命科學、對自我的認識,我們應該怎樣認識這兩個問題呢?我們要知道這裏的"外"指的是身體外的虛空。"虛空"是一種高級物質,與這種高級物質對應的是高級思維狀態,高級物質和高級思維狀態具有更強的自由性和自主性,我們只有證人這種狀態才能獲得生命的自由和自主,因此道家認為這種狀態才是真正的自我,只有與這種狀態相應並證人這種狀態,才能解決生命問題。基於此,道家認為主人公在外不在內,我們在實證中要與外在的這個虛空相應,要安住於這種虛空狀態,要一路還虛,讓這個虛空做我們的主人,只有這樣才能在修行中獲得成功。
然而事實上外面的這個虛空也是一種物質,而物質都是建立在"選擇性思維"基礎上,波動性非常大,不穩定,難以自主,更為重要的是"虛空"也是由如來藏生成的,因此如來藏才是真正的自我。
如來藏是根本狀態,我們當前這種狀態是由如來藏生成的,含有如來藏成分,這一點就像浪花含有海水的成分一樣。浪花就是海水,我們當前這種狀態就是自我。由此可見,要想認識自我,要想獲得生命的自由和自主,我們只需研究當前這種狀態就可以了。通過對當前這種思維狀態和物質狀態的研究,我們將認識更為高級的物質狀態甚至如來藏,這樣我們就不僅能夠獲得思維方面的自由和自主,同樣將獲得物質方面的自由和自主,最終徹底實現生命的灑脫自在。
既然孫悟空所代表的思維功能是與如來藏相應的,這樣修行重任自然就落在了孫悟空肩上,因此《西遊記》中離開了孫悟空就處處受磨難,無法成功,同時也只有孫悟空能夠成佛,其他人是不能成佛的。注意這裏的其他人並不包括唐僧,因為唐僧代表的是所有思維功能,代表的是我們凡人。正因為唐僧代表我們凡人所具有的包括孫悟空在內的一切思維功能,因此唐僧最終也成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