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為在坐的過程中,必然的有一個放鬆。尤其是建立在專注基礎上的放鬆,就放鬆得更加徹底。所以盡可能的避風,注意這點。尤其是身體打坐過程中的關節的部位,比如說膝蓋、胯骨、股骨大轉子這個位置,都要用一個薄的毛巾被或者什麼把它裹起來、裹嚴點。
第二,因為大多數採用的是緬甸坐,這樣前面的位置比較高。所以墊子要墊高一點,墊至少四指吧。這樣能保證身體前傾,不至於摔倒,不至於向後仰,能夠持久。同時初學坐的時候清明不容易升起,容易產生昏沉,所以坐的位置一定不能過高,不能坐在床沿上,有時候稍稍打瞌睡,一下子就栽下來了。所以儘量坐得靠近地板,離地板近一些,位置不能太高。
坐上之後,先是活動一下,稍稍地把腰、肩膀等等的都活動一下。活動之後,肌肉的筋腱不再那樣的強力。也就是說突然讓它處於緊張狀態之後,它不是很舒服的。活動之後這樣坐的時候容易讓氣脈流暢,不至於產生更多的問題。活動之後,然後就端端正正的坐下來,一定要讓腰部挺拔有力,頭頂微微向上頂,然後身體略略的前傾。這個時候開始進行放鬆,只放鬆加強邏輯思維的那些肌肉群(面部),把那些肌肉群放鬆,腰部的肌肉群不用放鬆。因為在剛開始的時候腿疼不可能升起,腿疼沒升起之前,就開始觀自己設置的觀察對象,多設置幾種觀察對象、反復地觀。在不斷地調整觀察對象的過程中,心情慢慢的處於平靜狀態。這樣就可以。

下坐的時候,這就視具體情況了。如果你沒有達到高層次的話,下坐的時候,你就可以先把身體,尤其是關節位置,輕輕地拍打拍打,然後揉一揉,腿伸開活動一下,稍稍活動活動,脖子扭扭、臉搓搓、後腦勺、頭頂都可以拍拍,然後身體氣血流通之後,再下坐。這就是咱們平時說的那種下坐之後的按摩的動作,這個以前接觸氣功的人可能對這個瞭解得特別多,這個也沒必要執著。
心稍稍放鬆一下,因為心在上一個階段是處於一種平靜的狀態的,現在拍打的目的是讓這個心調動起來,讓身體的覺知恢復,恢復之後汗毛孔就關閉了,不容易受風寒。然後就可以下坐。下坐之後不要馬上到風地去,就在背風的地方稍稍活動。如果你覺得比較昏沉,接下來就可以在背風的地方搞一些活動,比如走動一下讓身體稍稍汗出。
那些已經達到高層次的人,對這些要求不是非常高的。所以,他也可以經過那種活動,也可以拍打拍打身體等等,但不拍打也沒關係的,對這個要求不是非常高了,只要不到風特別大的地方都行,他能扛得住的。因為清明是建立在專注的基礎上的,因為他特別專注,這種汗毛孔就不像平常那樣,它有一種特殊的狀態,所以對外界的抵抗力特別強。

所以這就是分兩種情況,一種就是墮入細昏沉,就是坐的過程中出現細昏沉,這種情況就和一般情況下處理一樣;對於那種已經達到高層次的人,他可以拍打,也可以直接就下坐,因為下坐之後他的腿氣血都是流通的,就可以直接進行活動的,他也不需要特別的去做一些大運動量的活動,要出汗啦等等,這個倒是對於他來說不是非常重要。
這個也是因人、因情況而異的。大致就這些吧,其他的也沒有什麼特別特別的。有的同志接觸的是氣功和其他,他們對這個講得特別的多。比如說上坐前要少吃飯、松帶等等;下坐之後不要馬上去解手等等。講得特別特別的多。不過這個對於一個已經能夠經常達到高層次人來說,這個就不算什麼;不能達到高層次的人要稍稍注意一下,有一定好處。
但是總體來說身體是如幻的,這些都不是非常重要的問題。關鍵就是一個突破的問題,突破之後這都是很容易解決的。所以說在坐的過程中,尤其是不能像有的人講的那樣:坐下來之後,放鬆,然後把哪些都穴位打通了,然後開始吸收能量啦等等。這個絕對不行!不能這樣!當你有了這樣的觀念的時候,你首先就有一個“我念”在裏面,當“我念”生起的時侯你就很難達到一個高層次,你就還是在低層次進行,無法跳出現在這種思維狀態,咱們(和他們)的目的是不一樣的。因為他們搞那種能量吸收等等那是在現在這種狀態進行的,有一種心物的對立。咱們這個地方完全就是心物是一體,它是比較究竟的。心物是一體,不存在說你去吸收能量,沒有這些東西的。(清涼月老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