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學實證者往往會失敗在昏沉上。我們以前介紹過許多對治方法,這些方法都是圍繞一個核心來闡述的。
在這裏把這個核心詳細介紹一下,希望初學實證者能夠在瞭解後,對實證有一個全面深入地掌握,從而不至於盲修瞎練,使自己的實證得到根本突破。
我們觀察睡眠時的腦電波,會發現人有一個深度睡眠狀態,接下來就是淺睡眠狀態。
在淺睡眠狀態,大腦活動頻繁起來,人開始做夢。深度狀態時間較短,但品質高,這就像給蓄電池充電,先有一個快充階段,接下來是一個慢充階段。為了論述的方便,我們把深度睡眠狀態稱為“快速恢復階段”,簡稱“快複”,把淺睡眠狀態稱為“慢複”。
中醫學認為:意者,氣也。身體是氣化的產物,也就是說身體是意生身。所以,意識和身體一樣,在活動之後,都必須有一個休息過程。有一定實證經驗的人都知道,早上醒後實證容易得定,因為這時候,大腦經過“快複”,使昏沉階段基本結束。

對於實證來說,這時候不再需要克服昏沉,只需要克服散亂就可以了。由此可以看出,睡覺前實證,必須有一個身體和意識的“快複”階段,這就是剛學實證的人上座後必須經歷的昏沉階段。
我們平常人都處在思維的衍生狀態,統統都是意,屬於意的範疇,生活在意的相續性中。而意在活動後,必須象身體一樣要睡眠,因為“意者,氣也”,身體是意生身,是氣化身。意和身體是一體兩面的同一體,身體進行休息,也就是意的休息。這裏的意是思維的衍生狀態,它是由條件組成的。它由能思維的主體和所思維的對象構成,在這裏所思維的對象就是身體。
什麼是睡眠?就是能思維的主體在感知所思維的對象(身體)的休息過程。因此,你可以非常清楚地看到:睡眠其實就是一個念頭,這個念頭由兩個條件組成,一個是能思維的主體,一個是所思維的對象,也就是身體。很顯然,如果破壞了睡眠這個念頭的構成條件,自然也就破除了睡眠。
怎樣破除呢?很簡單,改變思維主體的感知對象,不讓他感知身體的休息,自然就破除了睡眠這個念頭。因此,這時候你所要做的就是選擇一個刺激性比較強的思維對象,自然就不會昏沉了。以前介紹的方法統統都是為了這個目的。
舉例來說,南傳佛教的孫倫大師,在教弟子們實證觀呼吸時,要人為地大幅度強烈呼吸,仔細體會吸氣時氣流經過鼻腔時的觸覺,要認真感受這種觸覺的強弱和冷暖變化,而不要去數呼吸,也不要去觀察肚子的起伏。這就是人為地造一個強烈的所緣,去吸引意,不讓它休息,經過一個小時左右,身體的不適感慢慢明顯起來。比如你會感到腿痛、腰酸、手麻等,這時候就需要再去深呼吸了,就選擇身體感覺中最明顯的那個作為所緣,比如這時候你感覺腿痛最難忍,那你就選擇腿痛作為所緣,用柔軟心觀察腿痛的強弱變化過程,不要對抗,要放下這種覺受。等腿痛消失後你再從身體剩下的感覺中選擇一個比較明顯的,作為所緣。

就這樣,一個一個觀察,隨著時間的慢慢流失,你的身體得到了休息,跨過了“快複”階段,一種很明顯的清明漸漸升起,你會感到很清醒,絲毫沒有困意。這時候心也不再那麼散亂了,你終於跨過了昏沉階段。這就是實證者破除昏沉的技巧所在,再也沒有其他什麼高明的東西了。
對於初學者來說,最需要注意的是,不要一開始就急於得定,這是不可能的,你必須服從人體的生理特徵。你所做的各種努力,無非是在等待著身體“快複”階段的結束,並在此過程中,讓意漸漸穩定下來。所以法門無高下,說句實在話,無非是用不同的方法在熬時間而已。會熬了你過得舒服一點,不會熬了就痛苦一點,不論會熬還是不會熬,只要你能度過這個“快複”階段,那就是勝利。
所以在這個階段,毅力是最重要的。這個階段大約要三四個小時(人的深度睡眠狀態也就是三四個小時),實證者需要做的就是一定要一動不動地在那裏坐上三四個小時,然後達到清明。過了這個階段就容易多了,因為隨著清明的升起,散亂心也輕多了。這時候,你就可以選擇刺激性不強的所緣,在有意無意之間,就輕而易舉地入定了。入定就是這樣簡單,一點兒都不難。

現在你就會發現,那些強烈的所緣,根本目的不是引導你入定,而是為了吸引“意”,不讓它休息,真正引導你入定的所緣,往往是那些不具有很強吸引力的。
就所緣的應用情況,可以分為以下三個階段。
第一階段:專心致志於所緣。選擇一個有較強吸引力的所緣,專心致志作意於此。目的有兩個,一是等待“快複”階段的結束,二是讓狂心漸漸靜下來。大多數人必須經歷這個階段。在這個階段不可能得定,時間大約三個小時左右。
第二階段:有意無意於所緣。選擇一個沒有什麼吸引力的所緣,似有非有的注意它,切忌用力。這個階段與上一個階段最大的區別是這個階段升起了清明,徹底告別了昏沉,因而心漸漸達到似定狀態。這個階段大約一兩個小時。
第三階段:堅決果斷棄所緣。到了這時候,你會自然而然地覺得所緣是一種累贅,應捨棄它。這個階段明顯的覺受是身空,絲毫沒有身體的感覺。第二階段雖然有清明升起,但身體的覺受還若有若無的存在,還不能完全做到身空。這裏需要注意的是:此時的清明僅僅是克服睡眠後的清明,和早上醒來時的清明是一樣的。這種清明和身空後升起的清明不可同日而語,那時候的清明是擺脫身體後的不可思議的美妙的清明,其顯著特點就是精神上的無法形容的愉悅。

在第三階段需要完成的任務是“常住”,因為這時候有尋伺,也就是說雖然能看到念頭之間的距離,也能夠控制念頭,在思想上能夠自主,想放下念頭就一定能放下,一定能不想,但是還不能讓念頭根本不出現,
怎樣讓念頭不出現呢?這就是此時的尋伺。小乘此時觀空,住於空;大乘此時觀無我大悲,住於無我大悲心。二者都能使念頭不再出現,但觀空不究竟,從根本上來說不能實現真正的常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