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方传统文化对这个世界本质的认识是从思维的角度去进行认识的。不是从物质角度来认识。为什么无法从物质的角度进行认识?因为从物质角度认识涉及到几个问题。
第一就是我们必须认识到所有的物质,然后从这物质中找一个东西作为代表去研究这个世界的本质,但是这一条对于我们普通人来说,是根本做不到的。
第二个就是我们要从物质角度去认识这个世界的本质,我们必须知道物质的所有的特征,而但事实上这一条我们也做不到。
物质的特征分为两类的,一类和执著心对应,一类和大悲心对应。应用身体的话,只能去认识和执著心对应的特征。因此东方传统文化,把他对这个世界本质的研究转向思维方面去认识。由于心物是一体的,从思维方面我们找到这个世界本质之后自然会找到物质的源头。从而获得即一切相的能力,这是东方传统文化在规划科研方案的一个非常完美的地方,也是非常科学的地方,是东方传统文化他的伟大之处。
思维的演变告诉我们,我们具有的各种的思维状态,这些状态他不是彼此独立的,他们之间是有关联的。他们怎么样把这些状态关联起来?是通过思维的衍生演变,他们有一个清晰的演变的规矩。按照这个规矩,我们就可以找到所有的思维状态,把这思维状态形成一个完整的整体。
当前状态,所存在的所谓的健康、生死这些问题,他事实上只有一个东西引起,就是你无法使用各种思维状态。
一、了解了思维根本状态到我们当前状态衍生演变过程,你才能够知道回去的路。
(从高到低)
1、如来藏特点
(1)证入如来藏状态你立刻会发现你会丧失一些能力。比如说你可以生气的能力,你可以去谈恋爱的能力等等,这些爱恨情仇的能力将会完全丧失。
(2)丧失交流的能力。
第一,无分别相。就是指的你没有人我对立的这样的一个分别,完全丧失交流的基础。“张口即错”。
第二,言行的一致性,就是当你想去和别人交流,希望和别人交流,你立刻就会发现无法交流。这个地方就形成了一个你的思维,当下就是你的行动。这里的言行指,言指的是你的思维,心里的活动,行,就指的是一种行为,他二者是完全的统一。
(3)在如来藏状态他有活泼的思维。是一种直观的线性的一种思维。一切逻辑思维的根源在于如来藏状态。但是如来藏状态是没有我们当前状态这些逻辑思维的,一丝一毫都没有。
(4)想重新恢复之前的能力。习气特指我们,从一种思维状态到另一种思维状态,我们去想恢复另一种思维状态的能力。在狭义来说是特指,我们回归如来藏状态之后想重新恢复我们之前的能力。习惯特指在我们当前思维状态,因为生活中习惯于做,长期做某些事情,于是形成这种惯性的行为。习之于久就形成惯性行为。
(5)体验的心是如来藏状态的一种能力。所有的思维状态都是这种体验的能力,体验的这种本能。只有如来藏状态,具有的能力叫本能,其他状态,如来藏状态没有的不叫本能的。体验的心是贯穿所有思维状态的。持之以恒的去体验,体验那个生气的那个样子。模仿着模仿着就形似到神似。从思维根本状态从如来藏状态到我们思维衍生状态的时候只能用这种方法。相应的方法。保留一丝烦恼。学习模仿也叫做保留一丝烦恼。从形似到神似,经过这样的体验,然后你会形成一个突然的一个心动,于是接下来就到思维衍生状态。原动力就是体验的心。无明心动,心动就代表就是执着心在动。
(1)执着心是一种作用力。
(2)执着心的生成是完全凭空生成。不是一个渐进性的过程,是一个突发的。
(3)从他作用的态势来讲,波动性。作用的规律是一种渐进性的增加的。从作用的方向上来讲是向上向外。
(4)作用不美好,想回去回不去,随着这个过程、这个时间的推移,于是他就会产生念头。
3、念头:(第一个阶段)(1)表现形式完全具有一定的客观性。
(2)就是一种作用力,他是两个要素构成。第一是由他的内容。第二加作用力。
(3)随着“我”这个念头产生,并不说马上产生其它念头,顿了一下之后,产生另一个念头,“他”。但是这个“他”只是个概念,不特指任何的人、事、物,不指男人、女人,也不指其他事物、动物。没有具体性的。这个念头他第一个特点成对的。第一对念头。他们的特点就是一个概念化的,抽象的。
(4)每一对念头中的第一个念头全部是指如来藏的,每一对念头的第二个念头全部是背离如来藏的,这是他的一个特点。
(5)念头之间有距离,就时间距离。这个距离就是随着时间的一个发展,距离会越来越短。在时间上,每一对念头、第一对念头和第二对念头。第二对念头和第三对念头他们之间都有时间差。但是他们之间这个时间差越来越短,越来越短,慢慢慢慢就完全连到一起。每一对念头中的前个念头、后个念头之间也有时间差,这个时间差是同样的越来越短,越来越短,慢慢就越来越密集,也就是逐渐呈现为密集化的一个过程。(6)成对自生自灭.念头:(第二个阶段),就是进入单个念头。第一是无距离,无距离,然后接下来是一个密集感。第二单个的自生自灭。第三具体化的念头。这和前面不一样,前面抽象化的不特指任何人事物,这个地方一定是和人事物结合的。
念头由两大要素构成,一个是活动现象,一个是内容。
4、选择性思维(欲界):你对某一个感兴趣,然后开始对他思考,其他的不管,是一个思维功能,这个思维功能产生之后,你就跟着念头内容走。进入当选择性思维他的形成是两个思维状态的交界面。5、相续性思维:就是念头之间没距离叫相续性思维。念头之间有距离叫非相续性思维,也叫断相续性思维。狭隘的讲叫禅定。
6、对不同思维状态的划分是通过念头划分的。通过有念和无念把思维的状态划分为一个思维根本状态、思维衍生状态。在思维衍生状态的时候又按照念头的活动现象和活动内容,你是侧重活动现象,还是侧重活动内容?还是念头之间有距离,没距离?通过他的有距离没距离划分为一个止念的状态和相续性思维这两种。侧重内容状态还可以划分,按照内容他的分类,A、情绪化反应B、在医学的角度给你划分,就是喜怒忧思悲恐惊。C、佛家给你划分的是叫贪嗔痴慢疑。
二、从低到高实证,从当前状态到如来藏状态,这是你的出发地。
出发的时候有两条路:一条路你走到观法上来到一对一对念头。通过禅定到达,死路一条。
另一个是经过观心住于思维本体,在外因作用下,来到如来藏状态。
在东方传统文化里用的就是一个观心的方法。通过观心,来到一个念头自生自灭,在这地方在外因的作用下然后断掉。实证是通过观心摆脱了念头的内容,然后看到念头自生自灭,然后你知道什么叫念头。你第一次看到念头,然后你马上就知道什么叫念头。不像现在你所讲的念头全部都是思维的内容,都是念尾。
当你看到念头知道什么是念头,然后这时候你就住于思维本体了。住于思维本体,念头自生自灭,这个地方在外因的作用下就打破他,然后回归如来藏。
三、双层灯笼比喻:蜡烛在里面时起了名字叫如来藏。在外面的时候叫阿赖耶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