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物理學對傳統物質觀的顛覆:從粒子論到場域論的範式轉換
宏觀世界的形成,愛因斯坦認為,物質的組成要素不是一個個分離的微小粒子,這是針對西方哲學的方法論談的,西方哲學方法論用還原分析的方法,認為整體是局部構成的,宏觀的世界是由一個一個微小的顆粒構成的,這一點就把這個破處了。就是物質的組成要素不是一個一個分離的微小粒子,而認為場是遍佈所有空間中,空間是由強區和弱區構成的,穩定的強區代表著粒子。這是用場來破除人們一般的物質的構成觀念,一般的人有這種物質的大與小的區別,因此他們認為整體是由局部構成的,他們自然而然地就把世界分為更微觀的那些分子啊等等,認為非常大的物質都是由分子構成的,也就是這種機械構成論,那麼相對論和量子力學已經把這方面的這種觀念破除了。
2. 量子力學的非局域性突破:物質構成的整體性視角
咱們看量子力學,量子能量場是整體的物理學基礎,量子的非局域性特點,這個就直接破除了物質由微小粒子構成這樣一個觀念。下面咱們看思維本體學的解釋。我們一般人都是按照還原分析的方法,認為物質都是由最基本的物質構成的,一般的顯微鏡確實讓人們看到了分子等基本的物質,這些往往就堅定了我們對物質構成的認識,事實並不是這樣,宏觀物質確實是由微觀物質構成的。
3. 微觀物質的再定義:思維關聯性與量子層面的統一性
這裏的微觀物質卻不是我們能夠測定的分子等物質狀態,分子等物質狀態相對於真正的微觀世界來說還不是微觀。也就是咱們要把微觀進行一個定義,咱們的微觀的定義,那就是微觀物質是和思維相關聯的,一定是在這個層面,才能被認為是真正的微觀物質。因為這個層面能夠破除那種還原分析的方法,那種機械構成論,把那個錯誤的觀念破除。因為在物質和思維關聯這個層面,也就是量子力學這個層面,物質不再是我們通常認為的那樣的機械構成。
4. 波粒二象性的思維機制:從面思維到點思維的物質形態轉化
當思維進入宏觀的面思維狀態時,微觀物質處於位置不穩定的遍一切處的特徵,專注力一加強,思維就表現為點思維狀態,物質就表現為粒子狀態。這就是解釋波粒二象性,波狀,還是粒子狀態。宏觀物質的構成,我們平常人都處於處在相續性思維狀態,處在面思維狀態,也就是說我們大家平時都處在一個面思維狀態,極少有人能夠達到高度的專注。這樣就導致這個世界表現為這種宏觀的局面,也就是大家共同的思維狀態的疊加,形成了宏觀物質世界,也就是宏觀物質世界不是一個一個點構成的,而是面,一個一個面互相疊加。
5. 宏觀世界的建構邏輯:思維狀態疊加的群體性共識模型
大家共同的思維狀態互相的疊加,也就是大家的共業的形成,共業構成,也就是說我們現在所處的物質世界和我們現在所處的思維狀態是一一對應的,是一體的。而事實上,其他任何物質世界都是和那個世界的人們共同的思維狀態一一對應的,是一體的。
是為什麼是面與面的疊加?因為這裏能解決一個問題,如果你認為這個世界是由一個一個點構成的,那麼當這個世界上幾十個入定,幾百個人入定,他們從這個世界消失,進入另一個世界,那麼我們這個世界是不是因為這幾個人的消失而缺失了一個黑洞,缺失了一個洞?不是這樣的。因為這個世界是面構成的,是面與面的疊加,哪怕你幾十個人、幾百個人、幾千個人入定,從這個世界消失,這個世界還照樣維持原樣的,因為它是面思維的疊加,是大家共同的思維狀態的疊加,而不是點構成的。
6. 科學觀察的元認知:思維狀態與認知對象的雙向鎖定
下面反過來,當我們在觀察宏觀世界的時候,一定處在大家共同的宏觀的面思維狀態,比如說我們在旅遊中欣賞美好的風景,那麼我們一定處在大家共同的思維狀態。 這一點也是意義非常大的。比如說,我們怎樣對待現實生活中,你走到大街上,看見樹,等等這些宏觀的境界,當你看到這些宏觀境界的時候,你應該馬上意識到,你現在處在現在這個思維狀態,而你要想擺脫現在這個思維狀態,你必須先關閉這個功能,不去觀察這些宏觀的境界,只要你觀察到這些宏觀的境界,那麼你就一定處在現在的這個思維狀態,無論你是多麼用功,只要你是這樣觀察的,那麼在理論上你是一定不可能出離現在這種思維狀態的。
那麼這一點,當我們達到定中,達到其他思維狀態也同樣是這樣的。只要你在觀察那個世界的共同的特徵,宏觀的境界,那麼你就一定處在那個狀態。比如說我們到六道中,任何一道,任何一個物質世界,只要你在觀察宏觀,你就一定處在那個狀態,處在那個世界,那麼這時候該怎樣出?也就是說我們要完成每一種思維狀態所對應的物質世界自由的出與入。你怎樣進入這個世界,你怎樣安住於那個世界,然後你怎樣出,都是需要瞭解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