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文化脈絡:從風水理論到宇宙生成論的融合
悟空出生於東勝神洲傲來國花果山山頂之仙石,花果山為十洲祖脈,百川會處,四周大海,山勢雄偉,書中稱之為"擎天柱",又稱作"萬劫無移大地根"。
"東勝神洲":東方為木,主生髮,故能生成花果山這一祖脈;
"傲來國"即無所從來,從"無"中來。萬物皆從"無"中來,"無中生有"是東方傳統文化對物質生成規律的基本認識,用現代的話說就是"一切可見的物質皆由不可見的能量生成";
花果山四周為海,說明花果山由水生成,為水中金。
書中極表花果山之特殊地理,這與古代極其重視風水是有關的。現代科學也發現,山川大地不是一下子全部生成,而是逐漸擴張而成的,比如:海底的山嶺產生火山,逐漸向外擴張。其實即使是整個宇宙的生成也是逐漸張而成的,並不是一下子生成現在這個樣子的。基於此,我們可以認為《西遊記》中的花果山並不是我們現在這個陸地上的某一座山,而是指陸地的生髮之處,所以《西遊記》把花果山稱為"十洲祖脈,百川會處""萬劫無移大地根",乃先天原始祖氣,萬物得之而生。
二、《西遊記》的隱喻體系:從 “花果山” 到 “西天” 的認知升級
我們做任何事都喜歡探本求源,修行也是這樣,修行的根本任務是查找本源,過上真實生活,因此《西遊記》開宗明義直接談本源。不過把花果山這個地方定為本源,這僅僅是按照一般人的理解定義的,因為真正的本源是如來藏,所以《西遊記》還要進一步取經,只有到達西方(這裏的西方指如來藏)才算過上真實的生活,而不是像現在這樣終日在幻化人生中流浪生死。為什麼花果山這個地方並不是世界的真正本源呢?因為花果山代表因果的源頭。開花結果是一個因果的過程,花果山就是因果的代名詞。我們大家生活在因果的世界裏,因此我們每個人都會追問:因果的源頭是什麼?第一因是什麼?西方人把第一因歸結為上帝,一切皆源自上帝,上帝就是源頭。《西遊記》則把源頭定義在花果山,滿足了人們對事物來源的探究心理。
我們應該怎樣認識第一因呢?首先,我們應該明白,我們在談論第一因的時候,已經在心中前提性地認為世界是真實的,只有真實的東西才能找到第一因,虛幻的東西是沒必要談論第一因的,這就像"眼冒金星",我們從來不追問"究竟哪個金星是第一個產生的?",因為我們都明白眼中金星是虛幻的。然而恰恰是這個前提出現了問題,無論是量子力學等現代科學,還是中國傳統文化,都認為我們生存的世界是一個虛幻的世界,是不真實的。不真實的東西是沒必要談論第一因的,因此無論佛家還是道家,都不談論第一因。
虛假與真實相對,虛假都是由真實產生的,對於虛假的事物,我們研究的目的自然是要查找其真實的本質,因此無論佛家還是道家,都致力於研究真實。《西遊記》開篇即講第一因,這僅僅只是基於一般人對世界的觀認識,事實上《西遊記》是排斥第一因的,因為《西遊記》最終的結果是證人"西天(如來藏)"。假若《西遊記》也認為第一因(花果山)是真實的,那麼取經的最終結果應該是花果山,而不是"西天"。之所以讓"悟空"誕生於花果山,一方面是為了強調悟空代表先天,另一個意思是要告訴我們修行是借假修真,是"因幻起修"的。為什麼能夠借假修真因幻起修呢?因為虛幻的事物都是由真實的東西產生的,因此必然含有真實的成分,必然含有如來藏的特徵,我們可以通過這些特徵回歸真實。
三、如何運用現代科學知識更好地解讀《西遊記》中的經典情節
為什麼悟空會出生在花果山這個地方呢?這一點我們也可以按照現代人的思維進行認識。現代人喜歡講"能量",如果從"能量"的角度講,很顯然這個地方能量非常大。花果山山勢雄偉,書中稱之為擎天柱,這也是在告訴我們此處能量極大。在能量大的地方出生自然先天稟賦深厚,更何況還是山頂的石頭,能量就更大了,因為山頂與山腳相比,山頂更接近虛空,在這裏物質與虛空相比占比很小。虛空是一種高級物質,經常生活在高級物質中,自然容易與高級物質相應,這是非常有利於修行的。
這裏我們要明白一個原理:量子力學告訴我們物質是"觀察與被觀察"關係的描述,而"觀察與被觀察"關係建立在"選擇性思維"基礎上,"選擇性思維"是"執著心力"強化到一定程度後才產生的一種思維功能,由此可見,物質是和極強的執著心力對應的。我們在日常生活中總希望自己能夠保持甚至深化柔軟心,這其實是非常困難的,因為我們不得不接觸物質。只要我們接觸物質就是在培養執著心,就是在強化執著心,這也是寺院往往建在山頂的原因,因為山頂的周邊是虛空,虛空是高級物質,是和柔軟心相應的。
在修行中,我們很多人往往喜歡在山洞裏修行,這對於初學者來說是不利的,因為初學者執著心較重,在物質的重重包圍中就更容易強化執著心,從而導致昏沉或煩悶。哪些人可以在山洞裏修行呢?只有具有一定功夫的人才可以在山洞裏修行,這些人往往已經開天目,因此即使在山洞裏,他們也絲毫不會受山洞的局限,他們隨時都能生活在天眼的世界裏,生活在廣闊的虛空裏,生活在微觀物質狀態。微觀物質是沒有遠近大小內外之別的,是無空間局限的,是和柔軟心相應的,因此即使在山洞裏,他們也是生活在微觀物質狀態,生活在高級物質世界,絲毫不受山洞局限。
從這裏我們可以看出,誕生孫悟空的仙石位於十洲祖脈大地根,並且正當山頂,尤其"四面更無樹木遮陰",這樣自然能夠與虛空相應,能夠融於高級物質,十分有利於證入高級物質世界。
石者金也,仙石更是純金。金者乾也,悟空先天即為乾金之體,從道家的角度講,悟空先天陽氣充足,利於修行。從道家的角度講這裏其實是在暗喻悟空的修行是"童體修真"。
注意這裏的"石"很多人強調其"土"性,其實"石"雖為土卻是少土,土性不重,性近於金,故"土能生金"實為"石"能生金。我們常說"金石之家",把金石並提就是這個道理,故"石"常歸為"金"。若土中無石,土性過重是無法生金的,《西遊記》後文五莊觀即如此。
先天稟賦如此深厚,所以悟空出世後立刻就能"目運金光",震動天庭。玉皇大帝命千里眼、順風耳查看,發現悟空服食山中果實,於是這兩人上報玉皇大帝說:這猴子"如今服餌水食,金光將潛息矣"。這裏的順風耳、千里眼其實指的是用天眼、天耳這兩種神通查看,並不是有兩個名字叫千里眼、順風耳的人。陸地上的食物是低級物質,服用低級物質自然會逐漸墮落,因此悟空逐漸喪失先天能力,金光潛息。我們地球上的人類也是這樣來的,佛教經典提到:地球上最初的人類是從光音天來的,由於貪食地球上的食物,結果導致身體發生變異而無法返回光音天,不得不在地球定居下來。這說明食物對身體影響很大,我們要服用對改造身體有利、對修行有利的食物。
誕生悟空的這塊石頭高三丈六尺五寸寓意為周天三百六十五度,二丈四尺寓意為二十四節氣,九竅八孔寓意為九宮八卦,見風化猴指在業力作用下化為猴子,佛教常把業力比喻為風和浪。悟空生於靈石,靈石先化為卵,"似圓球樣大",後見風化猴,"五官具備,四肢俱全",這個過程是描述實證中身體覺受消失和恢復的過程。我們當前生活在宏觀物質狀態,因而有明顯的空間覺受,有五官、四肢等覺受;在實證,我們將逐漸證入微觀物質狀態,微觀物質是沒有空間覺受的,因此在微觀物質狀態,我們對物質的體驗是一種圓球樣包容的感覺;之後,連這種感覺也將消失,我們將進入一種沒有任何物質體驗的高度靈敏清明的狀態。
四、《西遊記》花果山隱喻從身體象徵到中脈修行的科學與哲學透視
《西遊記》開篇即用大量篇幅談花果山,談悟空的出世,然而現實世界中並沒有作者所描述的這種花果山,很顯然作者這裏設置和描述花果山是有一定用意的。《西遊記》是一本指導修行的書,因此作者對花果山的設置和描述自然也是服務於修行的。《西遊記》常常把山比作"人身",不過花果山是比較特殊的山,當然要用來比喻比較特殊的人身。什麼樣的人身比較特殊呢?從修行的角度講,當然是童子身比較特殊,有利於修行,因此這裏的花果山是用來比喻童子身的。身體是山,山頂的靈石當然就是"頭""了,只有"頭"才稱得上"靈"。
《西遊記》把身體比作"山",而身體是逐漸生成的,身體的各個部位不僅在生成時間上有差異,在重要性方面也是不同的。作者把花果山比作身體的同時,又極贊花果山是"祖脈",是"萬劫不移大地根",這是從時間和重要性方面對花果山進行界定。作者這樣描述的用意何在呢?很顯然,作者是在暗示我們雖然把身體比作山,但不要認為身體上任何部位都能稱作"花果山",只有那些最早生成和最重要的部分才能稱作花果山。身體的各個組成部分中,只有"中脈"能夠配得上"祖脈"和"大地根"等稱呼,因為中脈能夠生成身體的其他組織,中脈就像現代物理學中"弦"理論中的"弦"那樣,能夠生成萬物。由此可見,這裏的花果山和《西遊記》以後各章節中的山一樣,雖然都是指身體,但花果山尤其用來特指"中脈",其他各章節中的山則只能用來指身體的其他部位。
當我們把花果山確定為身體的中脈時,你將發現對花果山的所有描述全部符合"中脈"的基本特徵:花果山境界異常美好,這是在暗示證人中脈這個階段後,我們將獲得非常美好的體驗;中脈能夠生成各種可見的物質,身體中各種可見器官都是圍繞中脈且由中脈生成的,被生成的這些低級物質在陰陽屬性方面屬於"陰","陰"為"海",因此花果山四周是海;道家修行講究"三花聚頂",花果山同樣有"花"和"頂",因此以後天兵天將在花果山和悟空戰鬥其實是在暗喻中脈階段的修行,中脈的頂端是"頭",這一點和花果山山頂靈石也是吻合的;此外,"祖脈""擎天柱""大地根"等等皆在描述中脈,身體的其他任何部位都配不上這種稱號。
從以上論述我們可以看出,《西遊記》中常用"山"比喻人體,而山與山並不是完全一樣的,其中花果山更用來比喻童子身,比喻人體的中脈。童子身雖然很好,有利於修行,但畢竟是後天物質,而中脈是先天物質,為什麼《西遊記》既用花果山代表後天物質,又用花果山代表先天物質,是不是有矛盾?不是的。任何物質都是如來藏生成的,因此任何物質的本質都是如來藏,都是先天,都是真實的,但我們普通人對物質的認識往往是通過其形態學特徵進行認識的,也就是說我們對物質的認識是局限於其形象的,我們總認為物質就是形象,這是錯誤的。物質的形象是一種錯覺,是假的,這些假的東西我們稱之為後天。從這裏我們可以看出,任何物質都有"真假"兩種特性,它的本質是真實的,是先天的,它的形象是虛假的,是錯覺,是後天。花果山正是這樣,它既可以用來代表中脈,代表先天,同時也可以用來代表後天的身體。
我們在修行中要從後天返還先天,二郎神在花果山和悟空交戰這個情節就是談如何從後天(身體的宏觀物質狀態)返還先天(中脈)。
嬰兒剛出生時都是開天眼的,因此悟空一出生就能目運神光,照射天界。嬰兒在發育的過程中,不斷服食人間食物,就逐漸喪失了這種先天能力。怎樣才能保留和深化這種先天能力呢?《西遊記》告訴我們,要像悟空那樣,首先安住於水簾洞,然後再進一步修行,因此接下來悟空就開始步入正式的修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