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這裏我們就要瞭解昏沉的原理,只要瞭解這個原理就可以了,瞭解這個原理自然就能夠解決昏沉這個問題。在技術方面的操作,我們要瞭解這些念頭。不斷產生的念頭,它們的產生是一個潛意識的現象。它不斷的活躍、不斷的產生、非常活潑的,一會兒出現一個念頭、一會兒出現一個念頭,這種現象它是一個潛意識的現象。就是出現活動的現象是一個潛意識的現象,潛意識能夠被有意識思維打破。
也就是你現在能觀它,觀到這些念頭,觀到它的時候,它自然就會消失了,就不會再展開相續性思維了。就是說你只要觀到這些念頭就行,觀這些念頭的過程中,不要加入這個觀念“我要排除這些念頭”。如果你加入這個觀念的話,那麼你反而會住於這種排除這種念頭的觀念,住於排除這種觀念,住於這個警覺心這個觀念。住於它之後慢慢的你也會墮入一個相續性思維,因為這時候你專注提不起,你始終僅僅停留在這樣一個保持這個警覺心狀態,追求這個警覺心狀態,那麼你安住於這樣一個念頭,逐漸逐漸也能墮入這個昏沉。
有的人雖然也能告誡自己,安住於警覺心,但事實上在這個過程中,他不了解警覺心的培養是通過哪些念頭培養的,他反而去追求這個警覺心。在追求警覺心的過程中慢慢的就形成了一種靜,他和靜靠在一起,追求一種靜。這些念頭散亂不好,認為它不好,所以在培養警覺心的過程他追求一種靜。因為他對這些念頭的觀察,他加了一個錯誤的觀念,他認為要排除這些念頭,正是因為加入這個觀念,不由自主會進入一個靜的狀態,不由自主潛意識會追求那個靜,追求沒有念頭那個靜的境界。所以他雖然也是住於警覺心,但並不是真正住於警覺心,而是住於一種靜了,慢慢的也墮入昏沉。
這是我們有的人在觀念頭的過程中,觀著觀著也沒有念頭了,但這時候卻進入昏沉了,就是因為這個原因形成的。所以對於我們觀心來說,你只要覺知到念頭就行,不要再去加入排除念頭的觀念,只要你在始終在覺知念頭,始終在覺知念頭,而絲毫不加入任何其他觀念,那你就絕不會昏沉。你將會通過觀心去培養起專注力,那麼這時候的警覺心,才是真正的警覺心、專注的警覺心。一定要瞭解我們很多人在觀心的過程中最容易出現這個問題。這一個屬於技術方面的實證方法,有它的原理,有他的操作方面、技術方面的一些要領。

一定知道自己進入昏沉中了,那麼在這種情況下,觀心就沒辦法進行,墮入這種靜之後,你也發現沒有念頭了,在這時候實證將是非常困難的,很多人在觀心中失敗就敗在這個地方,敗在加入這個觀念了。
潛意識中不由自主地住於某種心理狀態,結果自己又發現不了,這種情況的解決就是你只要瞭解原理,這個方面問題自然就解決了。觀心你如果原理不了解的話,你能夠輕輕鬆松的墮入昏沉,很多人觀心就是這樣的,不由自主就墮入昏沉,這就是原理不了解的原因。
從這裏我們可以看到,對於實證來說,原理是非常非常關鍵的。釋迦牟尼在經典上僅僅是告訴你,觀心僅僅是覺知,很簡單的。這種方法簡單得不得了,非常非常的簡單的,根本就沒什麼可談的。但是這種方法如果你不了解原理,你就很容易出錯。這就是我們很多人往往認為實證非常難,其實實證一點都不難。在這裏就是因為你不了解原理,所以它就特別難。

瞭解原理之後,它就沒什麼可學的。因為什麼?佛法是最簡單的,如果是太複雜太神秘的就不叫佛法。因為什麼?佛法是最貼近我們平常日常生活的,佛陀講的哪一種方法是高深莫測的?有哪一個好像是咱們說的很神秘的樣子?
有的人把佛法感覺非常非常神秘,如果簡單的話,那就不叫佛法了。釋迦牟尼以前說了一點就是,西遊記上也有,佛法拿去賣錢的話就沒賣幾文錢,沒賣幾文錢,因為什麼?世人覺得這個佛法太簡單了,它總覺的那個高人應該有高明的方法才叫高人,高人如果把他的方法說起來,他又就覺得這就不算高人,方法太簡單了,算什麼高人?
所以在這裏我們就要瞭解,在這個地方我們需要掌握的就是瞭解原理,不要把那個方法,你一聽就知道,哎呀那個方法你馬上就知道了。釋迦牟尼告訴你觀心,你一瞬間馬上就知道這樣簡單,在你操作的時候就不是那樣簡單的,操作的時候你不了解原理,你怎麼做都是錯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