觀音法門”和“念佛法門”是我們經常用的兩種修行的方法,對於這兩種方法我們要注意掌握其原理、操作要點和實證流程。
接下來我們看“念佛法門”,念佛是借助體內的音聲系統進行實證的。
首先我們要瞭解認識體內的音聲系統,我們每個人的體內潛意識深處都有一個音聲系統,也就是我們在心中不停地說,不停地說,雖然你嘴上不說,你一個人經常坐在那裏,但你心中是在不停地說話的,這是體內有一個音聲系統。
這個音聲系統,由於我們在平時當前這種思維狀態,它是處於一種潛意識的散亂狀態,也就是潛意識散亂的音聲系統。
所謂的念佛,就是把潛意識散亂的音聲系統,把它改造過來,把它改造成一種念佛的聲音,不再去想別的事情,不再是雜亂,不再是散亂。
所以我們從這裏就可以看得到,第一步我們的實證必須先用嘴巴去念,嘴巴念之後,讓它形成心中念,也就第一是口念。
形成心中念之後,雖然你不再念了,你主觀上不再去念了,剛才你是主觀上去念的,你主動去培養這個過程的,培養潛意識的,如果有意識經過訓練,形成習慣之後會形成潛意識。
念佛形成習慣之後,你會在心中不停地念,雖然你不專門地去念,但是你覺得心中還在念,因為聽到心中好像有一個聲音在念,那麼這就是潛意識的音聲系統已經形成了。
潛意識的念佛的音聲系統已經形成了,也就是這個潛意識本來是散亂的,心中不停地說,說亂七八糟的,潛意識的散亂,這時候就完全地變成了潛意識的念佛,不再是去想別的事情了,只有這個念佛的聲音。

這個念佛的聲音不停地泛出來,你總能夠好像聽到耳邊有人在念佛一樣,其實是心中在念佛,這是第一個階段,這就是第一個階段潛意識念佛系統開始形成。
形成到了第二階段,就是你不能再念了,這時候你就要聽,聽這個聲音,聽這個體內念佛的聲音,這就轉為“耳根圓通法門”了。觀這個聲音,你就專注地聽就行,由念到聽,聽是用潛意識的,這樣你借助心中的這個念佛的聲音,你將逐漸逐漸形成潛意識專注。
我們說一心不亂,然後就證入了一個高級的狀態。
這就是我們一定要注意,念佛法門一定分為兩步去走,第一步就是你有意識的去念,專門地念,慢慢形成和改造心中的潛意識系統。
當你能夠聽到自己心中不停念的時候,不由自主在念的時候,那說明潛意識的音聲系統逐漸形成了。
它形成之後,你將進入第二步,就是聽。
你不要再用嘴巴去念,你用嘴巴去念的時候,你就是在使用身體,而身體是和相續性思維相對應的,你只要去使用身體去念佛,你將永遠不可能成功,因為什麼
理論上要明白它,身體是和相續性思維相對應的,因為心物是一體的。
所以到了第二步,必須用聽的功夫,用聽的功夫你才能夠真正的念佛成功,這就是念佛的兩個階段。
我們要對“觀音法門”和“念佛法”比較一下,進行一個深入的瞭解,二者的特徵都是借助聲音進行實證的,聲音是貫穿所有思維狀態的一個特徵,因此我們借助這個特徵進行實證,將能證入不同的狀態。
“念佛法門”是在進入第二階段,進入聽的狀態之後,就變成了“觀音法門”,就變成了通過耳根去實證的。
二者的不同之處就在於,“觀音法門”是側重於外在的聲音,他選擇的觀察對象是外在的。
比如, 觀音菩薩選擇海潮音,那個小學生選擇老師的聲音,也就是它側重於外在的,在外界找了一個聲音,在外界找了一個聲音作為工具進行實證。而念佛法門,是主動的側重於內在音聲系統,是內在的音聲系統的使用,這是二者的不同,他們不同之處僅此而已。
總之來說,由於潛意識對聲音是非常敏感的,因此我們借助對聲音去進行觀察,有利於形成潛意識,有利於潛意識專注。潛意識專注就是我們平時說的欲界定、禪定、如來藏等等。

“潛意識專注”要對這個名詞進行瞭解,它是相對於我們現在這個“有意識專注”而言的,排除了“有意識專注”,剩下的就是“潛意識專注”,剩下的一切專注都是潛意識專注。所以潛意識的專注包括欲界定的專注、禪定中的專注、如來藏的專注它統統都屬於潛意識的專注。
也就是借助音聲系統,借助聲音容易形成潛意識專注,因此我們要高度地重視觀音法門和念佛法門。
另一方面,我們要對潛意識的運作規律要瞭解,潛意識是按照暗示去進行運作的,因此我們必須瞭解原理,另一方面潛意識無法辨別真假正誤的,你給它一個錯誤的暗示,它就按著錯誤的暗示去運作。所以我們對於“觀音法門”和“念佛法門”一定要瞭解原理,原理瞭解之後,潛意識將獲得正確的暗示,然後就按著這個正確的暗示自動地進行運作。
潛意識的運作規律是自動化的,完全自動運作的,只要你能夠給它一個正確的暗示,它就朝著正確的方向去發展,這樣我們就能夠輕輕鬆松地成功。
如果在原理上你稍稍有所不注意,你搞得不是很清,你在觀察過程中有所側重,比如說側重於外界聲音的那個滅,消滅的過程,甚至無聲音的那個狀態,這樣你將無法住於思維本體,無法回歸如來藏。所以總之來說,對於“觀音法門”和“念佛法門”一定要瞭解它們的實質是什麼?要掌握它們的基本原理,只有這樣我們才能夠準確無誤的使用“觀音法門”和“念佛法門”進行實證,我們的實證將有準確的把握性,也能夠快速的進行實證,咱們今天就簡單的介紹到這裏。
——清涼月老師